加快利率市场化 疏通资金流入实体渠道--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加快利率市场化 疏通资金流入实体渠道

2013年07月03日10: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为引导信贷资金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对部分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央行的相关表态和适度出手,让银行间结构性资金紧张局面得到缓解。虽然未来一段时间或会反复,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的事实毋庸置疑。实际上,相对于忧虑流动性,金融业更需静心反思,如何尽快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监管水平、加强风险控制,真正实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当务之急则是采取堵疏并举的综合举措,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确保其更加方便、甚至“不得不”流入实体经济。

  首先,监管部门应尽快堵住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后,得以轻易空转套利的自由通道。如,由于票据融资利率低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企业可先通过票据贴现获得银行低成本贴现资金,再通过将贴现资金转为银行存款获得更高利息,这样一来,资金只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空转就能获利,怎会有意愿进入实体经济?再如,近年来信托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有机构就通过将短期借款投到中长期风险资产套利。这些都是需要明确制止、严厉打击的行为。

  其次,资金持续大规模流入地方债务平台、楼市和“影子银行”的关口漏洞需要封堵。这些都是巨量资金的“无底蓄水池”,其潜在金融风险无需赘述。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是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支出则主要用于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审计署相关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较比2010年增长12.94%。而多年来助涨楼市泡沫的重要力量,正是源源不断的银行贷款、信托等资金,一旦房价掉头向下,后果不堪设想。至于“影子银行”,虽然国内尚无权威统计数字,但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比重日益增大,风险日渐突出也已成为共识。

  在尽快堵住漏洞的同时,疏通资金进入合理渠道,也需要明确相应的监管要求,并推进相关制度建设。

  打通金融服务重心下沉的渠道是很迫切。商业银行大型化、集中化与中小企业小型化、分散化之间不匹配长期存在,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重要原因。银行信贷资源向大中型企业集中,而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三农”金融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因此,从经济结构需求出发,尽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组织体系,特别是放开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闸门,有利于金融服务重心下沉,更好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资金需求。

  优化贷款结构,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使用效率应成为行业监管导向。数据显示,2012年末,我国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6.5%。中长期贷款流动性差,也是我国信贷规模虽屡创新高,但企业仍倍感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增加短期贷款比例,有助于盘活资金存量,加速资金周转利用。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是助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关键一环。大量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无法在大银行获得金融支持,只有通过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市场获得资金,无疑增大实体经济融资的成本。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利率水平,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大银行以外的融资机会;另一方面,逐步放宽银行存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吸引、配置资金的能力,通过理顺资金价格,更易于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投入成本高、产出周期长、初期利润空间小的现实,应进一步发挥好财政政策作用,疏通资金流入相关产业的渠道。(赵淑兰)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