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单路口,一家来京旅游的外国游客支起遮阳伞,抵挡火辣阳光。记者 戴冰摄
实验二
测试地点:南池子大街
时间:15时15分
测量工具:水银温度计
测量内容:行道树下和红绿灯旁
温差:3.2摄氏度
来到南池子大街,这里只有硬化路面,两侧种植着单排国槐,树冠已经合拢,在这里,温度计显示气温为35.5摄氏度;而南池子、北池子交界处,没有树荫、暴露在太阳下的红绿灯路口,温度计直指38.7摄氏度。
“在店里干活觉得太热,就爱出来透透气,往街边一站,挺凉快。”胡同口不远处的杭州特色小吃店,一名伙计非常享受蔽日绿荫。记者也注意到,有多辆汽车行驶到南池子,原本紧闭的车窗户,迅速摇了下来。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停车等候的时候告诉记者,夏天空调吹多了,每次经过南池子都习惯摇下车窗,换换树荫下的空气,“不担心热,空气也好”。
实验三
测量地点:海淀区花园路
时间:12时
测量工具:手持红外线测温计
测量内容:直晒路面与树荫路面温差
温差:23摄氏度
记者在海淀区花园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上选取了2处实验地点:一处是树荫下,一处是太阳暴晒的路面。记者用手持红外线测温计测量了两处地面温度,结果暴晒地面温度为56.5摄氏度,而树荫下的路面温度为33.5摄氏度,两者温差达23摄氏度。4个小时后记者再次测量,两者温度仍相差20摄氏度以上。
总结:有无树荫人体感受差好些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有无树荫,地表温度可以相差20多摄氏度,这也直接造成了空气中温度的巨大差别。本实验中,在道路上,有无树荫,相差3摄氏度,而在绿树成林的公园内和公园外,温差更是达到了6摄氏度以上,可见树木在夏天时的降温效用非常明显。
气温相差3摄氏度到6摄氏度是什么概念?生理学家研究认为,30摄氏度左右是人体感觉最佳的环境温度,也是最接近人皮肤的温度;33摄氏度到35摄氏度时,皮肤出汗,心跳加快;到了38摄氏度时,排汗难,肺部急喘,输出比平时多60%血液至体表;到了39摄氏度时:人体汗腺濒临衰竭,心脏病易发;41摄氏度以上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后,成荫的树木能降温3摄氏度至6摄氏度,会使人体感受相差出好几个量级。
建议:城区多选树冠较饱满树种
测量过程中,不少群众向记者抱怨,北京阴凉的人行道还是太少。经常骑车上下班、途经国贸桥的张俊说,国贸一带树太少,不少行道树都在人行道上,自行车道难有阴凉,骑车时多数时间都暴露在烈日下。
在四季青附近上班的刘辉也抱怨说,虽然道路上有树,但树冠太小,起不到成荫纳凉的效果。
不少市民提出建议:树木对于改善骑行、步行环境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当树木成林时,降温作用会加强,因此应该尽量选树冠较饱满的树种,如悬铃木等。一位市民说:“北京绿化有了很大提高,但让绿树承担起‘绿色空调’的重任,则仍需努力。”(记者 童曙泉 侯莎莎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