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8月21日电 (魏倩) 光大证券“8?16”异常交易事件,将一家金融IT软件供应商——上海铭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铭创”)推至风口浪尖。20日下午,铭创行政人员杨女士对人民财经称,铭创有员工100余人。中层以上领导20日全天外出办事,暂不回应任何相关事情,她个人也不清楚公司官网为何打不开。
“8?16”事件后,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订单生成系统是光大自主研发,订单执行系统是向铭创软件购置。两个系统同时出错,导致系统在150秒内没有执行会自动生成委托。
20日上午开始,铭创删除了其官网上的客户名录,截至发稿,该公司官网仍无法正常登陆。根据之前的官网显示,铭创自称为包括国泰君安、高华证券等在内的大约80家券商提供投机交易、算法交易平台、资产管理系统等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一数字占到中国证券业协会114家会员券商的七成。
铭创的客户名录引起了业内人士对其服务能力的质疑。
某金融机构一位负责基金赎买系统的产品经理说,她所负责的基金赎买系统,这半年来每天都有2—3名软件提供商工作人员驻扎公司服务,“光大是两个系统对接,所需时间和工作量应该更大”。据此,她怀疑铭创的百余名员工是否能支撑起80家客户,业务或许有部分外包。
“100多人估计还包括了外包团队,有些模块还有可能是直接采购的。”某地方性股份制银行贵金属业务的一名产品经理向人民财经表示,金融IT系统一般都是软件商在某个标准版上根据客户需求和现有系统的接口来做二次开发。从前期业务到产品、研发、测试,再到后期维护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
由于金融交易系统的特殊性,上述产品经理介绍说,“这类系统开发很谨慎,包括研发在内的整个时长通常要一年。功能可能不是很多,但稳定性和安全机制要求很高。”他透露,有些金融交易是有指定的系统供应商的。以贵金属交易系统为例,上海金交所就指定了深圳雁联和金仕达这两家。“指定目的是为了监管,也避免有人作弊。”在他看来,“这还是造成了垄断”,其他公司来做的话,金交所很有可能不会受理系统接入。
铭创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某半幢三层小楼。根据上海市工商局的备案信息显示,铭创成立于2001年,法人代表为刘照波,注册资金为24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行政人员杨女士表示,刘同时也是铭创的总经理以及实际控制人。
人民财经现场探访铭创总部时看到,小楼的一层有十余个工位,但并无员工在工位上办公。另一边的会议室中,有十来人正在开会。
据人民财经了解,在金融IT领域中较为知名的企业主要有恒生电子、金证股份等。这些企业在金融“混业”之下,逐步布局银行、券商、基金等全金融IT行业。尤其在2012年金融创新大爆发,数十亿的需求更为此类软件商提供了扩张机会。
光大证券“8?16”事件之前,铭创软件声名不显。事件发生后,有关铭创的传言也随之流传开来。有说法称,铭创是凭借低价博得市场,比如,与恒生电子提供的类似下单系统要价百万元相比,铭创只需10万元。
“业内恒生电子、金仕达较为知名。恒生电子几乎囊括了大约80%的基金IT业务。”前述某地方性股份制银行贵金属业务产品经理向人民财经表示,这些公司通常提供“一站式服务”,从中收取一次性软件、二次开发以及后期的维护费用。
“具体费用很难统计,要看不同产品和工作量。通常他们还会帮助培训以通过监管单位的考核拿到牌照。”该产品经理称,“不同产品价差很大。在同类产品中恒生电子最贵,像类似下单系统金仕达报价约85万元。如果铭创叫价10万元确实太低,这有点夸张。”
该产品经理表示,如果费用确实很低,他会对铭创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铭创公司的服务能力产生强烈质疑。光大“8?16”事件之后,海通证券的交易系统也出现了问题,金融软件风险这类隐性问题逐渐凸显。
对于“证监会是否正在对铭创进行调查”,截至发稿该公司一直没有正式回应。铭创是否在对其自称在服务的80家券商进行系统排查、后续是否将对光大“8?16”交易异常事件担责,也有待进一步消息确证。
与此同时,包括博时基金等几家机构声称,经查公司并未采购或者使用铭创的软件。而铭创对于市场所质疑的“虚构客户名录”一说亦未正面回应。
- 中国结算:增加冻结光大证券等自营账户权限系猜测
- 光大证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暂停
- 业内人士: 光大证券应为“乌龙指 ”事件埋单
- 光大证券"乌龙指"暴露风控黑洞 多家券商紧急排查
- 光大证券:证监局责令公司内部责任追究
- 证监会:铭创高频交易系统为光大证券独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