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人民日报关注城镇化中的不良倾向

休闲广场成了停车场【4】

2013年10月29日14:09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读者聚焦·关注城镇化中的不良倾向⑥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前不久,在外地打工的姐姐打电话回来,我问起小外甥在那边上学的情况。姐姐告诉我,外甥上的是私立学校,学习还算可以,就是学费太高,一学期要交2000多元。从与姐姐通话中,我感觉姐姐在那边过得并不轻松。

  姐姐一家原本是县城郊区的农民,有4亩多耕地。那时,姐夫在县城打零工,姐姐在家种地、带小孩,农忙时姐夫回来帮忙,日子过得挺安稳。后来,由于城镇化的需要,姐姐家的田地被政府征用,一次性得到20多万元征地补偿款。姐姐家盖了新房后,余下不足10万元。虽说手里还有点钱,但是没了土地,吃的粮食和蔬菜都要花钱买,再说孩子上学、看病吃药等,用钱的地方还很多,余下的这点钱撑不了多长时间,靠姐夫一人挣钱也很难维持家用。最后他们决定外出打工,一家人去了杭州。

  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一样,他们一无文凭二无技术,只能到技术要求不高的私企找活干。这些企业除了工钱之外,“五险一金”一概没有,姐姐和姐夫进的两家企业也这样。工作虽然累些,但毕竟每人每月平均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除去房租和生活费等开支外,省吃俭用每月还能结余一个人的工资。

  但外甥的上学问题却让他们头疼。当地政府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果想在当地公办学校上学,要么得有当地的房产证,要么得有当地5年以上缴纳社保的证明和暂住证、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这样的条件卡住了许多像姐姐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他们想让子女上公办学校,但当地的房产证、“五险一金”,哪一样对他们而言都是奢望。让孩子回家上学吧,没了土地,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权衡再三,尽管城乡公办学校已普及了免费义务教育,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硬着头皮让孩子在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就读。

  河南南召县 崔松涛

  

  关注新市民的文化需求

  日前,笔者所居住的城中村正在进行改造的前期工作——拆迁。当戏台被挖掘机推倒的时候,有位老人眼眶湿润了:“这辈子恐怕再也看不成戏了。”

  以往进行城中村改造,政府往往只考虑对农民经济损失的补偿,忽视了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精神、情感方面的“损失”。比如,看戏乃老年农民的最爱,即使是很贫穷的村庄,也要盖戏台,逢年过节都要唱戏。“上楼”之前,村民的房子是独门独院的,院子里可以种菜、养鸡,对老年农民而言,这不只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身、休闲方式。老年人一辈子生活在村子里,村子里的建筑、树木、河流,尤其是自家的宅院,都留有他们生活的印记,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对于他们而言,这些物品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田园生活到城市生活,从农民到市民,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这种巨大的变迁,老年人往往很难适应。因此,他们对城中村改造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想借之满足子女们成为城市人、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失去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

  如果能在改善上楼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适当考虑农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比如在新的住宅区建造戏台,定期为老人们演出传统戏剧;拆迁之前,将村子里的景物拍成影像资料,送给农民作纪念;多建一些社区休闲场所,为老邻居们聚会提供便利,那就更好了。

  山西太原市 王海银

(责编:谭翀、李海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