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泉州8月19日电(谢曦)“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泉州人民乃至海外乡亲,在思想、认识、定位上都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对我们区域发展的带动效应也开始逐步显现。”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8月19日在接受人民网《行走新丝路》采访团专访时表示。
黄少萍说:“泉州应该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作出应有贡献。基于这一设想,我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三大渊源:商缘、文缘、亲缘
泉州是我国唯一获得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可以说,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关系源远流长。黄少萍用三个词来形容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因缘际遇,即“商缘”、“文缘”,“亲缘”。
商缘:“海上丝绸之路”伴随我国对外海上贸易的发展而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而泉州是最主要的起点之一。
黄少萍告诉记者,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便已是我国对外交通的港口。唐代中期,泉州是“全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到北宋前期,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对外贸易已有相当规模,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这是全国最早的海关。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关税占到朝廷税收的一半以上。元朝时期,泉州港更加繁荣,在全国海外贸易中处于领先地位,与100多个国家有着密切的通商贸易、相互往来,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颂为“东方第一大港”。另外,有史可证,泉州是10~14世纪海洋中国经济繁荣的代表,是我国主要的沿海贸易中心,中外交通的中心枢纽。
改革开放以后,泉州同东南亚、中东等“海丝”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迅速恢复。现在,泉州产品遍布东盟、中东、南亚和非洲的50多个“海丝”国家和地区,与“海丝”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50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2%;赴“海丝”国家、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处27个。
文缘:千百年来,伴随着各国使节、商人和传教士的频繁往来,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相生相长,孕育出了独具特质的闽南文化。
黄少萍说,古代“海丝”的历史印记,活在了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每一寸肌理之中。现在,泉州还保存着古航标塔万寿塔、六胜塔;古码头石湖码头、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海上祭祀史迹九日山祈风石刻、天后宫等等。泉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世界级“非遗” 4个,国家级“非遗”31个,成为全国唯一的“非遗大满贯”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泉州整个城市就是“海丝”博物馆。
“海丝”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在泉州,宗教文化遗存遍地都是,许多还是全国唯一,比如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是我国佛教的重点寺院,雕于宋代的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始建于北宋的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
泉州“海丝”文化遗存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代表性与典型性之突出,引起了越来越多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1982年泉州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2013年泉州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同当选东亚三国首评的“东亚文化之都”,这些“头衔”的获得,都主要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元素。
亲缘:泉州对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开放、包容,更让许多外国商人、船员、传教士世代定居于此,繁衍生息。宋元时期,泉州的穆斯林多达10万人,目前泉州的阿拉伯后裔仍有5万人。因此,阿拉伯国家友人对泉州有一种亲缘感般的认同。
黄少萍介绍说,千百年来,泉州人沿着“海上丝路”走向世界各地,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有750多万人,旅居港澳同胞有76万人,44.8%台湾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而90%泉籍华人华侨侨居在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