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以金融改革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股票频道

人民日报:以金融改革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王宇

2012年11月15日08: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中央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着力稳增长,货币政策适度有效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放缓,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出来。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所有货币政策工具都进行了“稳增长”操作。三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1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为3%和6%。同时,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服务行业、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等的金融支持。

今年前3季度,货币信贷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4.8%,为2011年下半年以来最高。前3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适度,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符合预期,基本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着眼调结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

从表面上看,目前我国经济遇到的困难是总量问题,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深层次看,主要是结构问题和发展方式问题,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围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长期发展后劲,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券市场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然后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其中,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1999年9月,我国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券市场利率市场化。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同时,放开了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基本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在人民币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更多地发挥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改善了整体金融环境。

汇率市场化改革。1994年,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制度安排进行了4次较大调整。1994年4月第一次汇改,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为0.3%。2005年7月第二次汇改,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以篮子汇率为参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至0.5%。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汇改,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2012年4月,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从0.5%扩大至1%,将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人民币对美元现汇买卖差价幅度由1%扩大至2%。作为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配套安排,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方式作出了适应性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预期,最近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小幅、双向浮动。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10.1%的高点回落,2010年降低到5.2%,2011年降低到2.8%,国际收支正向着均衡的方向调整。

引导民营经济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为了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促进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2012年4月国务院批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与此同时,浙江丽水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三农”贷款等专营部门或机构;研究探索民间资本如何通过投资入股、参与重组和发起设立等多种形式进入金融领域。2012年5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个“持股比例”,即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放宽至20%以上;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允许单个企业及其关联方阶段性持股比例超过20%;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最近一个时期,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型金融机构,其中大都有民间资本参与。

当前经济形势对深化金融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经济结构矛盾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二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高消耗支撑。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还比较脆弱,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利润减少,预期收益下降,企业扩大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不足。居民收入预期不稳,消费增长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虽然通货膨胀得到较好控制,但影响物价水平上涨的刚性因素较多,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较大,未来物价形势还存在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增长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牵扯,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问题相互作用,国际经济问题与国内经济问题相互关联,因而宏观调控环境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难度加大。

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新的机遇,能否抓住机遇,释放增长潜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能否尽快形成与新增长阶段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应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快金融改革。应通过金融改革,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完善金融制度,使金融市场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配置金融资源;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深化金融改革的着力点

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健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完善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机制,逐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推动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强化对就业和再就业、助学、扶贫开发等环节的金融服务;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以服务“三农”为方向,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健全中长期市场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提供有效基准。按照条件成熟程度,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等途径,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扩大交易主体,增加交易方式,丰富交易工具,尤其是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加快金融体系建设。推进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政策性银行应建立和完善治理机制,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业银行。鼓励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加快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在加强监管、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服务的力度,增强其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波、吕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