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上市时的辉煌,如今的冠昊生物正面临被股东抛弃的命运。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持续高增长已经不可能了。
俗语说:自己的孩子自己爱。但二级市场却常常发生股东“抛弃”自己“孩子”的事情。冠昊生物近日就被自己的股东“卖”了。
资料显示,截止到目前为止,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华翘国际已经将其持有的冠昊生物股份全部抛售,而且最后一次的成交价格低至16.5元。昨日(11月20日)公司股价报收16.3元,相比昔日的最高价,已经下降了80.8%。
公司证券部:高增长不可持续
公司上市至今,一直靠着其首个产品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打天下。资料显示,公司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87%、92.35%、86.95%和87.40%。
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的市场占有率由2008年的32%,提高到了2010年的40%—45%之间,市场占有率自2009年以来一直处于第一。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脑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接近50%的水平。”
在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时,再度增长的天花板已经出现。按照冠昊生物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2010年市场占有率中间值43%推算,这个产品的市场容量只有2.4亿元左右,即使再怎么增长,空间也不是很大。
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公司的脑膜产品销售总额基数较大,在这个基础上再像往年那样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
公司的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在国内并不具有唯一性,其技术门槛很低。华宝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公司的脑膜产品虽然被外界传的神乎其神,但其实技术壁垒很低,只是将猪皮进行一个初级加工,用在手术后,表皮损伤外露的部分,代替纱布,相当于人造皮。公司所谓的脑膜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是在一个细分得不能再细分的行业中进行比较,这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操作。”上述分析师进一步表示。
资料显示,公司的脑膜类产品主要用于硬脑膜和硬脊膜的修补、加强和扩大。其实脑膜只是人工皮肤的一个细分行业,除了上述用途外,人工皮肤还可以用来修复、替代缺损的皮肤组织 ,如烧伤、烫伤等。人工皮肤的范围很广,不仅仅限于脑膜市场。
大股东频频出逃
上市一年后,相比于昔日的火爆行情,现在的冠昊生物可谓乏人问津,直到大股东频频现身大宗交易市场。
2012年7月5日,冠昊生物发布公告,称限售股流通日期为7月6日。7月6日当天,公司第三大股东上海科星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以31.37元的成交均价减持公司250万股,减持后上海科星还持有公司646万股。之后公司股价大跌。
但这并没有阻止大股东的抛售行动,在上海科星减持5天后,公司第二大股东华翘国际也现身大宗交易系统,以25.52元的价格减持了公司350万股,次日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直到7月16日才开始企稳。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7月20日,上海科星和华翘国际同时在大宗交易系统减持,以25元的均价分别减持了250万股、260万股。减持后,上海科星还持有396万股,华翘国际则持有690万股。
近期华翘国际又开始频频出手,9月7日,其以25元的均价减持了100万股,11月14日以跌停板价格甩卖了其剩余的590万股的冠昊生物。
有投资者在深交所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对公司大股东的减持提出质疑:“从前一次减持的25元到16.5元减持,有50个交易日左右,期间有近两个月在20元以上和一个巨量涨停,以及两个可以从容减持的利好交易日,590万股完全可以在20元以上兑现,非要在破位后再以跌停减持,这不砸盘是什么?”
对大股东的减持,上述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称:“股东减持是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目前公司一切稳健经营。”而分析师却有不同看法,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可能是业绩释放,加上当初上市时包装的风险曝光,让股东看到了危机,所以选择在此时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