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越来越多的财经人士讨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新常态”,中国股票市场的牛市就算正式开始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在过去二三十年主要靠两点:房地产和外贸出口。本来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价格优势,这两个经济增长引擎,至少还能再高速运转五到十年。可惜,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其后中国采取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加速了房地产和出口增长动力的衰弱——中国GDP增速进入了下行通道,即所谓的宏观经济“新常态”。
于是乎,2012年开始,中国央行“被迫”成为世界大经济体中唯一的“正利率”央行,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攀升,私有部门投资欲望降低,货币政策不敢放手刺激经济,否则钱就会流向房地产,把中国经济带入“万劫不复”的房地产泡沫深渊。
对于股票市场,社会融资成本的高企,必然压低蓝筹股价格,一方面导致了A股市场股价低迷,另一方面加剧了A股与H股市场的价格差,“沪港通”的所谓利好就是这个逻辑。因此,社会融资成本降低,是中国A股牛市的必要前提,否则像盈利能力不错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股票,就会永远停留在4倍市盈率水平,因为民间企业的“低风险”融资利率,就在25%上下。
为什么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社会融资成本水平在下移呢?还是因为房地产。众所周知,中国在三四线城市,包括个别一二线城市,新建房屋已经过剩,销售情况很不乐观——如果继续下去,很多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都会倒闭,进而引发银行坏账,引起整个经济的震荡。这和“欧债危机”中的西班牙经济问题是同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为了避免房地产行业硬着陆,各个地方政府争先恐后地给予政策支持,央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松了银根,极大地缓解了房地产行业的“钱荒”恐惧。
如果说房地产行业代表的,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量资产货币化”造富模式;那么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存量资产证券化”将催生更多的投资机会。中国投资将从“生产型投资”,转变为“消费型投资”。其实道理很简单,三十年前咱老百姓生活水平低,投资就是为了解决衣食住行;现在全面小康,再投资就是为了活得更长的医疗养老、还有活得更好的休闲娱乐。
展望未来的中国股市,随着融资成本逐渐回归正常化,蓝筹股的价值修复必然带动股指企稳反弹。而对于投资者,紧贴人性消费的“自下而上”投资机会,如绿色食品、医疗养老、移动互联等行业股票,将取代以往对周期股、资源股和“铁公基”的追逐。
(作者系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业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