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比較優勢發展
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的研究報告,這13個成功的經濟體有五個共同的特點:第一,他們都是開放經濟,並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時利用世界上已有的知識進行產業和技術創新﹔第二,他們都達到了宏觀的穩定﹔第三,這些經濟體都是高儲蓄、高投資﹔第四,都是市場經濟體﹔第五,都有一個高效並積極的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主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說“這是一個國家成功經濟發展的要素”。但是,他認為要取得成功並沒有大家可以跟隨的秘方。
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是有秘方的。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是內生於要素稟賦結構的。如果內生於要素稟賦結構,這個國家的經濟要快速發展,必須改變要素稟賦結構,也就是要增加勞動力可用資本的擁有量。
資本來自於剩余和剩余的積累。如果一個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會具有競爭力,能夠創造最大剩余,可以積累的資源就越多。同時,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投資的回報率及儲蓄和投資的意願會最高。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要素稟賦結構升級的速度越快,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升級的速度也越快。按比較優勢發展是新結構經濟學認為的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源泉。
根據上述五個特點,再具體分析:
如果一個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它當然是開放經濟——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去,進口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這當然是開放的自由的貿易體系。同時,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就具有后發優勢——可以利用國際上已經存在的技術和產業的知識作為創新的源泉。
如果一個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產生的內部危機比較少。同時,在面臨國際危機沖擊的時候,由於內部經濟素質好,緩周期的能力強,宏觀經濟會比其他的更穩定。
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可以創造最大的剩余,有最大的儲蓄和積累來源,投資回報率會最高。因此,儲蓄和投資的積極性最高。
比較優勢對企業來講就是追求的利潤。怎樣讓企業在追求利潤時,技術和產業選擇會主動根據比較優勢進行?一個前提是必須有一個價格信號體系,能夠很准確地反映要素稟賦當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豐富程度。這樣的價格信號隻有在完善競爭的市場體系當中才能夠獲得。
如果一個國家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當要素稟賦升級時,產業和技術就要升級,就會存在外部性和協調的問題。如果政府不因勢利導地發揮積極的作用,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就不見得會發生。如果發達國家沒有專利制度,很多企業就不會進行技術創新。這是國家發揮因勢利導作用的一種方式。
從這個角度看,一國取得經濟快速增長的秘方就是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
中國雙軌制的歷史貢獻與現實困境
從這個角度看,為什麼其他發展中國家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不成功?因為二戰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取得政治和經濟的獨立,發展道路受到所謂結構主義模式的影響,如拉丁美洲國家、南亞國家。結構主義建議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資本密集、技術先進的大型重工業,而他們當時的條件是資本相當短缺,是農業經濟。而在資本短缺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之上建立現代化的產業當然是違背比較優勢的。在這種狀況下,優先發展的企業沒有自生能力,投資靠政府動員,繼續生產經營靠政府的保護補貼。保護補貼創造了很多扭曲,創造了很多租金,就會有尋租、腐敗等一系列問題。資源錯配,再加上尋租活動,經濟發展績效當然非常不好。
改革開放前,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是追尋這種道路,也就是違反了比較優勢,所以是失敗的。
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后,其他社會主義和發展中國家也在進行改革。他們是按照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華盛頓共識忽視了一點,這些轉型中國家原來優先發展的部門有大量缺乏能力的企業。如果按照華盛頓共識的休克療法把補貼取消,企業就會破產、大量失業、政治不穩定、社會不穩定,在這種狀況下,經濟當然不能發展得很好。
同時,華盛頓共識強調政府失敗,按照市場來經營,也不能讓政府發揮因勢利導、幫助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活動。因此,華盛頓共識推行的結果,使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績效比六七十年代按照結構主義時的績效還低。
中國的改革為什麼成功?我們知道,中國走的是雙軌制道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外學界不少人認為,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最糟糕的就是雙軌制的經濟。實際上,中國的雙軌制曾經比較成功,因為它一方面是給原來優先發展的部門、缺乏實力的企業以必要的補貼,另一方面是對原來抑制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部門開放,允許三資企業、外資企業、民營經濟進入。並且,各地在推行經濟發展的因勢利導作用,取得了快速發展。
但是,中國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實行雙軌制時保留了不少扭曲,保護原來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這些扭曲包括,第一是金融行業的大銀行,隻能給大企業和富人提供服務﹔第二是資源價格非常低﹔第三,很多部門是壟斷的,像電信、交通。這種情況就造成收入分配向大企業和富人集中。有錢人的消費傾向比較低,大企業的消費傾向更低。財務向這兩個方向集中,就會造成儲蓄或投資佔經濟的比重越來越高、消費佔經濟的比重越來越低的局面。
如果投資比較多,國內消費能力又比較低,當中的缺口就變成出口——這也是造成貿易問題的主要原因。現在經濟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我們推行了雙軌制的改革不到位。
- 未來十年公眾最焦慮貧富分化阻礙國家發展
-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刻不容緩 專家給出改革設計方案
- 調查顯示漲工資最能提升幸福感
- 國企封閉利益系統不破解 收入分配改革難見成效
- 收入分配改革遲遲不發 打破壟斷才能縮小貧富差距
- 工資改革要把壟斷行業的不合理高薪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