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四
如何破解大豆僵局?
中國大豆的總體競爭力較弱,要改變這樣的情況,不僅需要完善市場體系,更要突出自身產品的優勢
國內大豆對外依存度持續走高,定價權的加速流失正日益成為中國糧食安全不能承受之重。那麼,中國企業是不是使用國產大豆就可以了?但現實是,中國食用油企業根本離不開美國大豆。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中國國產大豆的產量逐年下降,從2010-2011市場年度的1510萬噸降至2011-2012年度的1448萬噸,2012/2013年度預計進一步減至1260萬噸。誰來拯救中國大豆產業?
張瓊:首先要提高農產品的自給率,改良國產大豆的品種,增加國產大豆品種的防病能力,提高單產和收益,才能提升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其次,要提高國內大豆產業的自主判斷
力,防止被美國農業部報告忽悠。另外,大豆下游油脂行業企業應該利用期貨工具,做好現期套保,規避風險。最后,國家應該對國產大豆實行政策性傾斜和保護。
李國祥:擴種大豆並不現實。中國農業深受資源限制,中國在堅持糧食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方針的前提下,確實拿不出更多的土地來種值大豆。在農業資源剛性約束背景下,若為了增加國內大豆產量,就需要減少谷物生產為大豆騰出耕地。這樣就有可能會形成谷物供需缺口,而不得不轉向從國際市場進口谷物,這樣會使糧食安全問題更為嚴重。但放任大豆耕種面積繼續減少,產業繼續萎縮也不行。今年之所以主產區大豆面積大幅度下滑、產量劇減,主要是玉米大豆種植的比較收益差距擴大而致,我們需要考慮不同糧油品種的比價關系與補貼政策平衡問題,將比價拉回來,讓農民有重新種植的興趣。
馬文峰:中國大豆的總體競爭力較弱,要改變這樣的情況,不僅需要完善市場體系,更要突出自身產品的優勢,改變大豆產品的定位,即將其從榨油產品回歸到食用產品本身。當然,這需要更多的經濟利益上的犧牲。
此外,企業第一步是進入市場,第二步就是“走出去”,堅持進入國際市場,感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在獲得了經驗之后,就不會再以高價購買進口大豆、玉米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