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柏林1月8日訊(記者魏愛苗)戰后以來德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所謂獨立自主系指貨幣政策不由聯邦政府管轄,而是屬於政府之外的聯邦銀行(央行)的職責。不僅不屬於政府管轄,而且政府也不得干預央行的貨幣政策,這在法律上有著明確的界定。聯邦銀行的首要職責是保持物價和幣值的穩定,其次才是促進經濟增長。
在歐洲央行成立之前,貨幣政策屬於歐元區各成員國央行的職權。在德國主權范圍之內,德國聯邦銀行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一直是通過調節主導利率來實現的。當經濟不景氣時,調低主導利率就可增加商業銀行的流動資金。當經濟出現過熱的苗頭,聯邦銀行就可適當收緊閘門,調高主導利率。這樣也就遏制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
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前,歐洲央行也是這樣做的。它和德國聯邦銀行之間沒有矛盾和分歧。歐洲央行是按照德國聯邦銀行的模式和原則成立的。德國是歐洲央行的第一大股東,約佔央行全部股份的19%。在組建歐洲央行的法律或公約中,歐洲央行的地位是獨立的,同樣是把反對通貨膨脹放在第一位。
雖然法律和原則是一樣的,但歐洲央行面臨的大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德國政府非常尊重央行的獨立性,從不對央行的貨幣政策說三道四。現在這一局面已經不復存在。其次貨幣政策的掌門人已經不是德國人,而是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甚至連首席經濟學家也由德國人更換為現在的比利時人。這雖然在表面上不影響歐洲央行的獨立性,但掌門人卻很難擺脫本國屬性的影響。這就為所謂的“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提供了可能。
自從歐洲央行決定購買希臘等歐元區國家的國債起,德國聯邦銀行同歐洲央行的矛盾與沖突就從未間斷過。首先是具有學者風度並為德國率先走出金融危機立下汗馬功勞的德國聯邦銀行行長阿克塞爾-韋伯於2011年2月宣布辭職。他是在抵制歐洲央行從次級市場購買那些陷入債務困境的歐元區國家債券的行動失敗之后辭職的。同年9月,歐洲央行執行理事會成員並兼任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德國人於爾根-斯塔克宣布辭職。斯塔克是堅決反對歐洲央行購買政府債券計劃的。
可以說,無論是歐洲央行從二級市場購買國債,還是實行長期再融資操作,包括2012年9月決定實施的“直接貨幣交易(OMT)”計劃,德國聯邦銀行從來沒有放棄過抵抗。早在2011年11月,接替韋伯擔任聯邦銀行行長的魏德曼就明確無誤地表示,歐洲央行不能扮演歐元區成員國最后貸款人的角色。他說,按照歐盟公約的規定,歐洲央行的使命就是創建長期金融可信性並保持價格穩定。
德國貨幣政策的理念是貨幣政策不能為財政政策買單。民選政府有一種天然的沖動,無論是為了保障就業而刺激經濟,還是為了滿足下層的需要而增加公共福利開支,其結果必然是寅吃卯糧。長此以往,財政赤字就成為難以承受的重負。如果貨幣政策為這種財政政策買單,高通脹就是必然的。為了切斷政府的這種夢想,德國從戰后貨幣改革開始,就在法律層面規定了央行的獨立地位,並不許政府干預央行的貨幣政策。
歐債危機的發生其實就是歐元區一些國家寅吃卯糧的結果。雖然在歐盟的條約上規定了債務總額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財政赤字不得高於GDP的3%,但鑒於沒有自動懲罰機制,在金融危機襲來或經濟增長低迷時,各國的財政赤字都超越了底線。這就使得一些成員國的借貸成本愈來愈高,以致借不到錢或還不起的地步。當然金融市場投機家的炒作也是個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歐洲央行不施以援手,不打擊投機家的炒作,歐元區就面臨解體的風險。為了保住歐元,歐洲央行被迫採取了一系列的斷然措施。
從傳統理論上說,無論是從二級市場購買國債還是直接向市場注資,都是一種通過開動印鈔機來緩解財政困局的作法。鈔票印多了,當然就會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剝奪公民金融資產的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德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惡性的通貨膨脹。一次是在一戰后,通脹率達到天文數字。這導致由社會黨佔統治地位的魏瑪共和國的垮台。另一次是二戰后,戰爭造成的創傷讓帝國馬克一文不值,美國香煙一度成為德國貨幣的替代品。
這兩次惡性的通脹剝奪了兩代德國人所有的金融資產,讓人民一貧如洗。這是一個可怕的噩夢,讓德國刻骨銘心。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訓,所以即使被孤立也要反對可怕或可能的前景。在去年9月歐洲央行理事會表決是否實行“直接貨幣交易”時,隻有德國聯邦銀行行長魏德曼毅然決然地投了反對票。
盡管德國的貨幣政策在歐元區得不到理解,在歐洲央行甚至是孤立的,但聯邦銀行行長魏德曼並不孤單,他得到德國絕大多數政治家甚至總理默克爾的支持,更得到德國普通居民的擁護和愛戴,因為他是在為德國的利益而戰。德國人不善炒股而願意存錢。在歐盟和歐元區中,德國的儲蓄率是最高的,因此金融資產也最多。
鑒於德國的疑慮與反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去年兩次前往柏林,分別向德國國會議員和企業家解釋歐洲央行為什麼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說服的重點在於,央行採取的政策是被迫的、暫時的,是一場歐元的保衛戰。它不會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歐元區的通脹水平將由2012年的2.3%下降到今年的2%以下。由於歐盟的財政公約已於今年1月1日生效,財政赤字將逐年回落,預計2%的通脹目標今年有可能實現。
需要提及和說明的是,為了保持歐元幣值的穩定,無論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歐元區都和美國、日本拉開了距離。雖然從表面上看,歐元區、美國和日本實行的都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似乎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其背后的宗旨是不同的。歐洲央行採取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歐元區解體,是為保衛歐元而戰,因而是暫時的。美國和日本則有為財政政策買單之嫌。其次由於歐盟財政公約的生效,歐洲債務開始剎車。而美國和日本的債務還在增長。用德國人的話說,日本就是“亞洲的希臘”。
據測算,日本的債務余額到2014年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6%。美國的債務余額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0%。歐元區債務余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不超過90%,而且已經剎車。在美國和日本,人們則看不到剎車的跡象。作為支持財政政策的工具,美國和日本的貨幣政策很難收住擴張的腳步。歐元區則與此不同,在不久的將來就可能沒有必要繼續奉行擴張的貨幣政策。因為在德國的影響下,歐洲正在整頓自己的財政。歐元區追求的是財政平衡的目標。在貨幣政策上,仍將以反對通脹為主。正像德國聯邦銀行行長魏德曼在去年年底所說,“隻要物價穩定受到威脅,不管一些國家願意不願意,歐洲央行都必須收緊?繩”。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