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條條大路通上海--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長三角:條條大路通上海

2013年01月08日09:27        手機看新聞

崇啟大橋

  2012年12月27日,滬蘇浙三省市交通管理部門在上海簽署了交通運輸行業安全、應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各方將開展跨地區、跨部門應急聯合演練,提高應急協同處置能力,保障區域綜合交通一體化建設。

  隨著長三角路網建設的加快,長三角各省市之間的聯系日漸密切,推動長三角區域內的資源得到更為靈活有效的配置。在一體化進程中,上海正日益發揮資源配置的平台作用。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崇啟大橋通車一年來,總車流量為2514864車次。2012年前三季度,啟東接待游客167.05萬人次,同比增長13.18%,實現旅游總收入17.84億元,增長15.66%。

  正是看到了打破天然屏障的巨大優勢,長三角鐵路、公路建設迎來新一輪建設期:上海至南通的滬通鐵路已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立項,建成后,南通至上海車程將縮短到1個小時﹔蘇州連接上海地鐵的S1線昆山花橋段也將由規劃變成現實。鐵路、地鐵之外,公路、橋梁建設更為迅猛,浙江境內的杭長高速全線通車,寧波象山港大橋正式通車,江蘇兩座長江大橋——泰州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四橋也建成通車。這些公路、橋梁的建成通車直接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群眾出行帶來了便捷,更為未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長三角已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等16個城市為骨干的城市群,總體呈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

  △上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功能演變,來源於自身的轉型發展。

  △上海正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國家發改委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郁鴻勝告訴記者,新世紀以來,長三角各地越來越意識到交通一體化的重要性。以象山港大橋為例,大橋通車后,直接讓象山融入“上海三小時經濟圈”,這將極大助力於寧波—舟山港口群的集疏運體系建設,使其成為國際級的航運樞紐。

  “條條大路通上海”,這讓上海的平台作用更為突出,讓上海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前來招商引資、產品推薦、展示形象的重要城市之一。比如,2012年10月,來自新疆318家企業的1179種名特優農產品在上海集中展示,2012年12月,哈爾濱近百家農產品龍頭企業匯聚上海,舉辦哈爾濱綠色農產品展銷會。2012年全年來上海招商引資的省市更是絡繹不絕。

  去年11月,山東濱州在上海舉辦招商會,濱州副市長王文祿告訴記者,對於長三角乃至全國來說,上海是一個資源匯聚的平台,在這裡不僅能夠展示形象、招商引資,還能夠從這裡走向世界,也能夠讓世界各地的朋友從這裡走向內陸。可以說,上海不僅是一個平台,而且日益成為各地廣交朋友的舞台。

  不少將總部設在上海的外資企業深刻地感受到了上海的轉型變化,進行了主動選擇。已經在江蘇昆山建設3家工廠的德國福伊特就是如此,福伊特造紙亞洲區總裁劉明明告訴記者,將總部設在上海,將生產企業設在江蘇昆山,一方面可以發揮上海信息、資金匯聚的優勢,另一方面利用昆山鄰近上海,人力土地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類資源,促進企業發展。

  △一年多前,連接上海崇明和江蘇啟東的崇啟大橋正式通車。

  △啟東到上海直線距離隻有50公裡,然而上世紀90年代,從啟東坐船到黃浦江要7個多小時。

  △崇啟大橋以及長江隧橋開通之后,從啟東到上海浦東隻要半小時。啟東人不無興奮地說:“啟東直接從接軌上海變成了融入上海。”

  長三角一體化需要長三角區域內各個省市的協調配合。在企業進行主動選擇,加快在長三角資源配置之際,也時時會遇到各類制度層面的硬約束。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表示,目前長三角已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等16個城市為骨干的城市群,總體呈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但也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為:長三角各城市雖然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功能體系,但在大而全的模式下,許多城市產業結構類似、主體功能雷同,甚至城市框架、建筑風格等也大同小異,缺乏必要的分工,尤其是各個城市之間還缺乏體制與機制層面的深度合作。

  有專家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體制與機制深度合作發展已成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趨勢,長三角區域必須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從根本上打破以行政區劃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同時還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強化政府引導,推進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

  體制機制層面的屏障也在逐漸打破之中。不久前,長三角區域大通關建設協作第五次聯席會議召開,來自國家口岸辦、滬浙皖蘇4省(市)的27個口岸城市代表、口岸查驗機構、港口鐵路運輸企業代表參加了會議。不少代表表示,將主動加強與長三角各個口岸的聯系,積極探索合作新領域。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