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刨開街道埋了自來水管線,好不容易壓路機剛剛軋好瀝青,明天又要重新刨開埋電信管道。反反復復,這決不是效率的體現。
中央高層最近反復強調,要“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投資很重要,另外一層意思是要用好投資、提高投資效率。
所謂投資效率,就是單位投資產生的GDP。在西方市場化國家,投資主要是企業的事情,總投資的數量、結構和方式都是千千萬萬企業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即便如此,市場也絕非萬能,同樣存在過度投資和投資結構不合理問題。作為對我們的啟發,就是要在信任市場、信任民間投資基礎上,適當用好政府力量。
首先要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強資金可獲得性。現在有些人言必稱擴大直接融資比例,仿佛商業銀行是落后生產力的代表。而從企業的生命周期看,在成長的初級階段,除了依靠親朋好友以及個別“天使融資”外,小微企業還是要靠銀行信貸。
其次,需要鼓勵企業強化創新。現在國際社會對“第三次工業革命”討論較多,認為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加上能源、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可能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這對我們絕對是個挑戰。毋庸置疑,我們過去曾以低成本“拿來”別人的技術而換來成功,但經濟發展到現在,如果仍然難以形成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拿不出包含過硬技術的“拳頭”產品,中國的經濟發展可能會止步不前。
當然,發揮私人投資的作用可以借助一些比較有效的投資模式,比如“建設-經營-轉讓”模式(BOT)或“公共部門-私人企業-合作”模式(PPP)。在前一種模式當中,政府授予私營建設企業一定的特許專營權,回收投資、賺取利潤,並在到期之后無償轉移給政府﹔在后一種模式當中,政府通過給予私人投資者相應的政策扶持,鼓勵民間投資發揮作用,實現了政府-私人之間的雙贏。
與此同時,政府對於提高投資效率的作用也十分關鍵。中國已經進入市場經濟,一個很典型的特征就是,一旦發現有利可圖,企業就會一擁而上,等東西生產出來了,又發現可能根本賣不出去。比如風電設備,大家一看到是新興產業、很有發展前途,就砸鍋賣鐵、大干快上,結果現在的制造能力超過3000萬千瓦,超出國內需求一倍以上,這就需要政府加強對產能過剩的預警。
還有,有些政府單位總希望把錢花到“不毛之地”,這樣做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很難形成投資效率。這就好比治理沙漠,正確的做法是把樹栽在風沙比較大的地方,而不是一開始就把樹栽在沙漠中央,隻會以失敗告終。所以,政府投資要循序漸進,投資之前要做好回報分析,科學規劃,不要讓納稅人的錢輕易“打水漂”。在許多城市有個常見的現象,就是今天刨開街道埋了自來水管線,好不容易壓路機剛剛軋好瀝青,明天又要重新刨開埋電信管道。反反復復,這決不是效率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