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所用的孔雀石綠。
將雄魚分別養在溶有孔雀石綠的A池和正常自來水的B池。
在驗証“疑凶”究竟是否是孔雀石綠的檢測過程中,本次事件遭遇了樣本受限等特殊情況。而又有觀點聲稱孔雀石綠加熱后會變成無色,不會在餐桌上表現出藍綠色,市民肉眼無法識別。為了驗証這些說法,1月10日晚,本報特意聯合長沙市畜牧獸醫水產局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進行了現場實驗。
【實驗重點】
觀察加了孔雀石綠的雄魚,其鰓部在蒸煮時顏色的變化。
【實驗步驟】
第一步
實驗人員將0.4克孔雀石綠倒入A池,水變成了藍綠色。放入雄魚A,10分鐘后,撈出。此時,雄魚A通體染成了藍綠色。進入清水漂洗后,鱗片變得光亮,無鱗片和受傷處著色明顯。鰓絲由鮮紅色變成了暗紅色,長沙人稱為“蛋子肉”的鰓上器官呈現出光滑潔白的顏色。而在曾先生提供的可疑樣本上,正是這團“蛋子肉”呈現出異常的藍綠色。
第二步
實驗人員毛棟找來雄魚B,放入清水后,在其鰓幫處放入一粒孔雀石綠晶體。他認為,“在魚進食、呼吸的過程中,尚未溶解的孔雀石綠晶體進入到螺旋鰓上器中間,也就是‘蛋子肉’裡面。這可能是市民在清理魚鰓時並沒發現異常,但在煮熟后肉體打開才發現狀況的原因。”
第三步
半小時后,實驗人員切開雄魚B的鰓部,將潔白的“蛋子肉”從中間切開,果然,晶體將“蛋子肉”從內部染成了藍綠色。不過,這種藍綠色比曾先生餐桌上的顏色稍濃。
第四步
實驗人員取來兩個燒杯,燒杯A直接加熱孔雀石綠溶液,燒杯B模擬家庭煮魚場景,將雄魚B的“蛋子肉”放置進去水煮。現場觀察發現,在加熱10分鐘左右時,燒杯A中的孔雀石綠溶液肉眼看不出顏色變化,但繼續加熱,直到能看出顏色明顯變淡時,測量水溫為180攝氏度。而在燒杯B中,當水溫達到家庭煮魚湯時的100攝氏度時,實驗人員將“蛋子肉”取出,發現顏色和曾先生餐桌上那殘留的魚鰓顏色十分接近。
由於曾先生提供樣本受限,無法繼續進行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市民若近期內發現有類似綠魚鰓情況,請及時將魚體樣本活體冰存,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333進行告知,本報將在第一時間將樣本送至檢驗機構進行檢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