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溶解的孔雀石綠晶體進入到螺旋鰓上器中。均為黃啟晴 攝
本報記者與實驗人員一起查看實驗結果。
一方面多方懷疑和禁藥孔雀石綠有關,另一方面卻因樣本受限,無法繼續通過權威檢測來確認。1月10日,本報報道了長沙市民曾先生吃到疑似“中毒”的藍綠色雄魚。當晚,本報聯合長沙市畜牧獸醫水產局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進行了模擬實驗。與此同時,針對春節前旺盛的魚市消費,長沙市食安監管部門將從即日起啟動對紅星、毛家橋兩大淡水魚批發市場的專項風險排查。
【誰是“真凶”】
藍綠藻、孔雀石綠都有爭議
在記者近日的走訪中,就這種藍綠色物質的身份,本地水產專家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藍綠藻和孔雀石綠身上。
“雄魚等以水體中藍綠藻等浮游生物為主,當藻類富集時,色素很容易附著在鰓部。”傾向於“綠藻說”的有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湖南農大動科院、杭州市農科院的相關專家。
蔡元泉是望城縣畜牧獸醫水產局水產科科長,他認為不可能是“藍綠藻”,“因為藻類的話,一洗就會掉”。他看了本報刊登的照片后,斬釘截鐵地說,那種顏色就是孔雀石綠。
湖南省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站長肖光明認為:“孔雀石綠的可能性不大。不法分子添加孔雀石綠時,魚體會變得更有光澤,並不會讓人輕易看出染色。”
湖南農大動科院一位負責人表示,“綠色物質是孔雀石綠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孔雀石綠高溫下會轉變,漸漸變成無色。”長沙市畜禽水產檢測中心副研究員盧艷芬也認為,就市場監管的大部分經驗來說,孔雀石綠很快溶於水,老百姓肉眼無法識別,需要專業人士專業檢測才能檢測出來。
據悉,就目前檢測孔雀石綠的機器靈敏度來說,從理論上說,一公斤魚肉中有0.5微克的孔雀石綠都能檢測出來,這也是當初盧艷芬他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接受曾先生提供的特殊樣品(數量極少、煮熟后的魚肉)進行檢測的原因。但是檢測結果顯示沒有檢出孔雀石綠,這一結果被分析有兩種可能:一是綠色物質確實不是孔雀石綠,第二種可能也因檢測樣本不符相關要求,仍無法明確綠色物質身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