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城鄉居民收入雙雙“跑贏”GDP--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2012年上海城鄉居民收入雙雙“跑贏”GDP

2013年01月30日15:14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居民收入“跑贏”GDP的背后

  ——從政府工作報告民生指標看民生新期待

  去年上海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雙雙超過7.5%的GDP增速。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07年的23623元、10222元,提高到2012年的40188元、17401元”。其中,2012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9%,扣除價格因素后增長7.9%。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2%,扣除物價因素后增長8.2%,均快於全市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上海“力爭在2020年前實現全市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怎樣讓百姓的錢“經得起花”

  陸銘委員認為,居民收入增長“跑贏”GDP,表明收入分配進一步改善,百姓能夠更好地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體現了上海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更加突出“民生優先”理念。

  梁鴻委員分析,上海經濟要從投資型、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則需要百姓消費,收入增加才能促進消費,同時提高百姓生活質量。所以,“跑贏”體現了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

  百姓兜裡的錢多了,敢不敢花?不少專業人士預測,2013年物價走高、通脹抬頭是“大概率”事件。低收入群體對物價上漲的敏感度高,如何讓他們的錢“經得起花”?

  代表委員談到,政府對低收入群體的“托底”堅挺有力。2012年,本市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職保”、“鎮保”和“新農保”人均養老金分別比五年前提高90%、89%和192%,最低工資標准、城鎮和農村低保標准分別提高73%、63%和84%﹔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些都會直接改善對物價最敏感人群的生活質量,讓老百姓敢花錢。”楊若凡代表說。

  筑高“底部”。代表委員建議,繼續穩步提高養老金、最低工資、最低保障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標准,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挂鉤聯動機制等。楊若凡認為,政府還應在提供質優價廉的公共服務上有更大作為,包括交通、衛生、文化、教育等方面,讓中低收入者得實惠。收入增長了,公共服務優化了,百姓更能體會到實在的幸福感。

  就業如何成收入增長之“源”

  “‘托底’若僅靠財政,不可持續。”汪亮委員說,關鍵是要擴大就業崗位,提高就業質量,就業是收入增長之源。

  過去五年,上海每年新增就業崗位60萬個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今年上海將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以上,幫助1萬人創業,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就業。

  但也應該看到,經濟放緩對就業的影響逐步顯現,上海保障就業壓力加大。難題如何解?

  汪亮指出,上海企業中90%以上是中小企業,吸納了本市90%以上就業人口。中小企業崗位的多少,質量的高下,決定了整體就業狀況。他建議,政府部門除了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之外,還可以制訂政策,鼓勵大型企業集團以產業協作方式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運作得好的話,一個大型骨干企業在其產業鏈中可帶動上百家中小企業,由此帶動就業。

  調節收入分配減少“被增長”

  收入增長數據提振了人們的信心,但也有不同聲音——有人表示“我們單位連續幾年沒漲工資了,我是否‘被增長’了”,有人問“不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

  對此,一些代表委員期待數據能夠更“豐滿”。楊若凡說,建議統計部門通過多種分組以及多種結構性數據,更全面、准確地反映居民收入變化的情況,並公布城鄉居民收入中位數、基尼系數等數據。汪亮建議,在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設立收入增長“監測點”,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居民增收情況。

  調節收入分配,把社會財富“蛋糕”分好,關系到社會公平正義。代表委員談到,壟斷收入、資源性收入如何分配是一個重要問題,需要公開透明,這有賴於改革稅制,也有賴於沖破壟斷樊籬。

  陸銘指出,初次分配中要注意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關系,目前過於傾向資本所得,而非勞動所得,並不合理。代表委員建議,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包括研究建立物業管理、綠化養護、河道保潔等社會公益性服務行業一線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深化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等。   記者 徐敏

(責任編輯: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