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GDP預增10% 今年固定資產投資或增8萬億--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多省GDP預增10% 今年固定資產投資或增8萬億

2013年01月31日08:44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地區發展需警惕過度依賴投資

截至1月30日,中國31個省份均已公布了2012年的經濟年報。從數據來看,各個省市的成績都有可圈可點之處:繼京津滬之后,浙江、江蘇、內蒙古也跨入“發達狀態”﹔江蘇和山東GDP均首次突破5萬億元大關,和廣東一起構成了5萬億梯隊成員﹔對於2013年的經濟預測,大部分省份表示樂觀,GDP預增10%。

不過,相關專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對上述樂觀情況表示擔憂。

“GDP高速增長對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牛海鵬表示,從數據上來看,大多數省份設定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維持在高位,這意味著目前的GDP增長還是倚重投資驅動作用,需要警惕再次走上為發展經濟、犧牲可持續發展的老路子。

“人均GDP過萬”≠發達

在此次公布的經濟年報中,多個省市人均GDP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

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2年江蘇GDP達5.4萬億元,人均突破1萬美元。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2年浙江GDP達34606億元,人均63266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內蒙古數據顯示,2012年,內蒙古GDP達15988.34億元,人均64319元,折合10189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

此前人均GDP超1萬美元的中國省級單位隻有京、津、滬三市。按照世界銀行的衡量標准,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是公認的從發展中狀態進入發達狀態的標線。這意味著,目前已有包括浙江、江蘇與內蒙古在內的6個省市區進入“發達狀態”。

對此,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不以為然。他認為,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主要指標,但是並不能以此為標准來判定一個地區或國家是否進入發達水平。“人均GDP=GDP總額/總人口。決定這一指標的分子和分母均有虛的成分,比如,分子——GDP總額,多年來各地GDP總和遠遠高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數據,而分母——總人口則把貢獻了GDP的大部分流動人口排除在外。”

牛海鵬也認為這一判斷有待商榷。他以內蒙古為例,內蒙古的人均GDP之所以過萬億美元,一方面是因為該地區擁有大量的資源,近年來GDP的高速增長是資源開發驅動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因為該地區人口數量少,這種人均GDP過萬億美元是以環境污染、健康損失、資源消耗為代價,“含金量”有限,離“發達”一詞差距甚遠。

宋頌興認為,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人均消費這些直接關系居民生活水平的標准來判斷一個地區是否發達或許更為准確。

值得注意的是,宋頌興認為地均GDP(每平方公裡土地創造的GDP)為標准比人均GDP更能反映一個區域的發展程度和經濟集中程度,是一個反映產值密度及經濟發達水平的極好指標。“地均GDP不但能真實反映這一地區的發達和富裕程度,也能解決目前土地的利用率問題,提高城鎮化效率。”宋頌興認為,現在每個城市都在比建城區,盲目擴大地盤,最后造成城市散而不精,農村土地變少,這是未來城鎮化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

預測樂觀≠經濟回暖

雖然2012年宏觀經濟一直處於弱勢通道,但多個省份GDP總量還是毫無懸念地穩步上台階。其中,江蘇和山東均首次突破5萬億大關,和廣東一起構成了5萬億梯隊成員﹔河南首次突破3萬億大關,與浙江一起構成3萬億梯隊﹔湖北、湖南和上海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與河北、遼寧、四川一起構成了龐大的2萬億梯隊。

不僅如此,多省份將今年GDP增長目標定在10%及以上。比如,江蘇預計2013年GDP增速10%左右,湖北省為10%,黑龍江為11%左右,河南為10%左右,雲南為12%,山西為10%左右,福建為11%。

由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各地的樂觀預測表明,中國經濟已經企穩回升,實現軟著陸。

牛海鵬對此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現在仍處於高點,並沒有大幅降落的現象,因此也不會有著落之說,這也意味著硬著陸的風險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從數據上來看,大多數省份設定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維持在高位。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6483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6%。就單個省(區、市)而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淨增加額達3000億元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接近600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對於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19個省將目標設定在20%及以上,少數地區甚至在30%及以上。有機構預計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3.5%,據此測算,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量或超8萬億元。

“這意味著目前的GDP增長還是倚重投資驅動作用。”牛海鵬說,這種通過大量的鐵公基建設、大拆大建的投資方式能夠拉動經濟增長,達到穩增長的目的,但對於調結構、可持續發展卻會起到反作用。牛海鵬強調,需要警惕再次走上為發展經濟、犧牲可持續發展的老路子。記者 史燕君

(責任編輯:聶叢笑、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