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2013年02月01日09:02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必須固本強基,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統籌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著力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三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全面確立重中之重、統籌城鄉、“四化同步”等戰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構建農業生產經營、農業支持保護、農村社會保障、城鄉協調發展的制度框架,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農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農民群眾得到很大實惠,農業農村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台階。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農村貧困人口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農村民生加速改善,辦了許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農村綜合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加快破除。農村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農業農村形勢好,為我國綜合國力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大幅提升,為現代化建設在重重風險挑戰中昂首邁進,為黨和國家事業在各種困難考驗中興旺發達,注入了強勁動力,增添了應對底氣,贏得了戰略主動。實踐証明,中央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大政方針完全正確,出台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卓有成效。

  伴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呈現出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的態勢。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劇,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農業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任務艱巨﹔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戶兼業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農民利益訴求多元,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勢在必行﹔國民經濟與農村發展的關聯度顯著增強,農業資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機制的要求更為迫切,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遠。我們必須順應階段變化,遵循發展規律,增強憂患意識,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恆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

  2013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標,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驅動力度,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越性,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大好形勢。

  一、建立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機制,努力夯實現代農業物質基礎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始終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必須毫不放鬆糧食生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強化農業物質技術支撐。

  1.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糧食生產要堅持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主攻單產的總要求,確保豐產豐收。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著力加強800個產糧大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支持優勢產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產基地建設。擴大糧棉油糖高產創建規模,在重點產區實行整建制推進,集成推廣區域性、標准化高產高效模式。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加強重大病虫害監測預警與聯防聯控能力建設。加大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實施力度,擴大園藝作物標准園和畜禽水產品標准化養殖示范場創建規模。以獎代補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試點。推進種養業良種工程,加快農作物制種基地和新品種引進示范場建設。加強漁船升級改造、漁政執法船艇建造和避風港建設,支持發展遠洋漁業。

  2.強化農業物質技術裝備。落實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力度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擴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覆蓋范圍,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設力度,提高防汛抗旱減災能力。加大財政對小型水庫建設和除險加固支持力度。及時足額計提並管好用好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加快落實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的政策。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繼續實施種業發展等重點科技專項,加快糧棉油糖等農機裝備、高效安全肥料農藥獸藥研發。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

  3.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統籌規劃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布局,重點支持重要農產品集散地、優勢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適時增加新的農產品期貨品種,培育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農產品價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進以城市標准化菜市場、生鮮超市、城鄉集貿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加強糧油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發展農產品冷凍貯藏、分級包裝、電子結算。健全覆蓋農產品收集、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大力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連鎖分銷和農民網店。繼續實施“北糧南運”、“南菜北運”、“西果東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啟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范區創建。支持供銷合作社、大型商貿集團、郵政系統開展農產品流通。深入實施商標富農工程,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

  4.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充分發揮價格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激勵作用,按照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農產品臨時收儲。優化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儲備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完善糧棉油糖進口轉儲制度。健全重要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機制,認真執行生豬市場價格調控預案,改善鮮活農產品調控辦法。完善農產品進出口稅收調控政策,加強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健全大宗品種進口報告制度,強化敏感品種進口監測。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規范進出口秩序,打擊走私行為。加強和完善農產品信息統計發布制度,建立市場調控效果評估制度。擴大農資產品儲備品種。

  5.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加強綜合協調聯動,落實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責任,加快形成符合國情、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環境監測,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安全檢測室(站)建設,補助檢驗檢測費用。健全基層食品安全工作體系,加大監管機構建設投入,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適應農業進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發展時期的客觀要求,必須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要在穩定完善強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礎上,著力構建“三農”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確保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

  1.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強監管的要求,不斷強化農業補貼政策,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辦法,加快讓農業獲得合理利潤、讓主產區財力逐步達到全國或全省平均水平。繼續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推進農機以舊換新試點。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擴大種糧大戶補貼試點范圍。繼續實施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支持開展農作物病虫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啟動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完善畜牧業生產扶持政策,支持發展肉牛肉羊,落實遠洋漁業補貼及稅收減免政策。增加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實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研究制定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投入。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重點支持糧食及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2.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強國家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扶持和引導,切實加大商業性金融支農力度,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確保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先滿足農戶信貸需求,加大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信貸支持力度。加強財稅杠杆與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農戶貸款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穩定縣(市)農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探索農業銀行服務“三農”新模式,強化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定位,鼓勵國家開發銀行推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善農村支付服務條件,暢通支付結算渠道。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協作配合,創新符合農村特點的抵(質)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完善林業貸款貼息政策。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生產大縣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適當提高部分險種的保費補貼比例。開展農作物制種、漁業、農機、農房保險和重點國有林區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推進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業相關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

  3.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各行各業制定發展規劃、安排項目、增加投資要主動向農村傾斜。引導國有企業參與和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採取投資籌資、捐款捐助、人才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在農村興辦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社會福利、社會服務、文化旅游體育等各類事業,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管護費用補助等政策。落實公益性捐贈農村公益事業項目支出所得稅前扣除政策。鼓勵企業以多種投資方式建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

  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潛能。

  1.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抓緊研究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採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土地流轉不得搞強迫命令,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監管制度。規范土地流轉程序,逐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強化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合同簽訂、價格評估等流轉服務。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深化國有農墾管理體制改革,擴大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

  2.努力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發展要求,引導農戶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採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制定專門計劃,對符合條件的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務農創業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3.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發展農民合作社,切實提高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實行部門聯合評定示范社機制,分級建立示范社名錄,把示范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安排部分財政投資項目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引導國家補助項目形成的資產移交合作社管護,指導合作社建立健全項目資產管護機制。增加農民合作社發展資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產經營條件、增強發展能力。逐步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對示范社建設鮮活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興辦農產品加工業給予補助。在信用評定基礎上對示范社開展聯合授信,有條件的地方予以貸款貼息,規范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把合作社納入國民經濟統計並作為單獨納稅主體列入稅務登記,做好合作社發票領用等工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合作社帶頭人人才庫和培訓基地,廣泛開展合作社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和輔導員培訓,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實設施農用地政策,合作社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按農用地管理。引導農民合作社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開展合作與聯合,積極探索合作社聯社登記管理辦法。抓緊研究修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4.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收益。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原料基地、節能減排、培育品牌。逐步擴大農產品加工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適當擴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試點范圍。

  四、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大力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必須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1.強化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不斷提升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繼續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建立補助經費與服務績效挂鉤的激勵機制。繼續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不斷改善推廣條件。支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通過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等方式,面向農村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加強鄉鎮或小流域水利、基層林業公共服務機構和抗旱服務組織、防汛機動搶險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進農村氣象信息服務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與能力建設,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水平。

  2.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涉農企業等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發揮經營性服務組織的生力軍作用。採取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大力開展病虫害統防統治、動物疫病防控、農田灌排、地膜覆蓋和回收等生產性服務。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培育會計審計、資產評估、政策法律咨詢等涉農中介服務組織。對符合條件的農業經營性服務業務免征營業稅。

  3.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鼓勵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台。發展專家大院、院縣共建、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庄稼醫院、專業服務公司加合作社加農戶、涉農企業加專家加農戶等服務模式,積極推行技物結合、技術承包、全程托管服務,促進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到田到戶。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縣創建。整合資源建設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啟動金農工程二期,推動國家農村信息化試點省建設。發展農業信息服務,重點開發信息採集、精准作業、農村遠程數字化和可視化、氣象預測預報、災害預警等技術。

  五、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有效保障農民財產權利

  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的內在要求。必須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1.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証工作。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強化對農村耕地、林地等各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准、四至不清等問題。加快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盡快完成確權登記頒証工作。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証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予以補助。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確保按時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証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高林權証發証率和到戶率。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探索國有林區改革。加快推進牧區草原承包工作,啟動牧區草原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試點。

  2.加快推進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要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長遠生計有保障。加快修訂土地管理法,盡快出台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條例。完善征地補償辦法,合理確定補償標准,嚴格征地程序,約束征地行為,補償資金不落實的不得批准和實施征地。改革和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加強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使用權。依法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農村集體非經營性建設用地不得進入市場。

  3.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體經濟多種有效實現形式,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加快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健全農村集體財務預決算、收入管理、開支審批、資產台賬和資源登記等制度,嚴格農村集體資產承包、租賃、處置和資源開發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設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監管平台。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推進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的具體辦法。

  六、改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積極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機制、逐步並軌的要求,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運行管護機制。“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要注重改善農村居民用電和農業生產經營供電設施,中央投資繼續支持農村水電供電區電網改造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推進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和東中部地區縣鄉公路改造、連通工程建設,加大農村公路橋梁、安保工程建設和渡口改造力度,繼續推進農村鄉鎮客運站網建設。加快寬帶網絡等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沼氣可持續發展,優化項目結構,創新管理方式,鼓勵新技術研發應用。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國有林區(場)棚戶區、國有墾區危房改造,加快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積極推進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試點。科學規劃村庄建設,嚴格規劃管理,合理控制建設強度,注重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保持鄉村功能和特色。制定專門規劃,啟動專項工程,加大力度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傳統村落和民居。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庄撤並,必須尊重農民意願,經村民會議同意。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庄、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大避災移民搬遷投入。

  2.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完善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改造長效機制。辦好村小學和教學點,改善辦學條件,配強師資力量,方便農村學生就近上學。設立專項資金,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深入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繼續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標准,積極推進異地結算。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保障水平調整機制,研究探索與其他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規范管理,有條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相對統一的標准。完善農村優撫制度,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全面實施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搞好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3.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推進人口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加快改革戶籍制度,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社會保障、權益保護,推動農民工平等享有勞動報酬、子女教育、公共衛生、計劃生育、住房租購、文化服務等基本權益,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加強生產扶持、社會救助、人文關懷,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和人身安全。

  4.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加大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力度,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統籌安排新的退耕還林任務。探索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試點工作。加強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和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中央財政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准,增加濕地保護投入,完善林木良種、造林、森林撫育等林業補貼政策,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繼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搞好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土壤環境治理,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加快農村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創建生態文明示范縣和示范村鎮。開展宜居村鎮建設綜合技術集成示范。

  七、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切實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城鄉利益格局、農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國情、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

  1.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擴大農村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強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級組織運轉和基本公共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提升推動農村發展、服務農民群眾能力。加強農民合作社黨建工作,完善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強化農村基層干部教育、管理和監督,開展集中查辦和預防涉農惠農領域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專項工作,堅決查處發生在農民身邊的腐敗問題。

  2.加強農村基層民主管理。進一步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繼續推廣“四議兩公開”等工作法。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逐步建立責權明晰、銜接配套、運轉有效的村級民主監督機制。不斷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以縣(市、區)為單位統一公開目錄和時間,豐富公開內容,規范公開程序,實現村務公開由事后公開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進鄉鎮政務公開,推行鄉鎮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的信息公開。有序發展民事調解、文化娛樂、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社區性社會組織,發揮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作用。

  3.維護農民群眾合法權益。堅持黨和政府主導,依法維護、統籌兼顧廣大農民群眾多種利益,暢通和規范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加強農村信訪工作,引導群眾依法理性維護自身權益。通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有效途徑,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糾紛。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來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權利和物質利益。推進和諧礦區建設。建立減輕農民負擔長效機制。鞏固鄉鎮機構改革成果,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動鄉鎮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

  4.保障農村社會公共安全。加強農村抗災救災、警務消防、疫病防控等設施建設,嚴格執行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筑質量標准,增強農村突發公共事件和自然災害的應對處置能力。深化農村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落實在農村警務室連續工作一定年限人員的有關激勵政策。加強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創建平安暢通縣市。依法打擊鄉村黑惡勢力、黃賭毒和各種刑事犯罪。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落實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樹立健康文明、遵紀守法的社會新風尚。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加強和改善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確保勁頭不鬆懈、力度不減弱、力量有加強。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要把熟悉黨的“三農”政策和國情農情作為必修課,把善於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當作基本功,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不斷提高“三農”工作水平。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地推動“三農”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監督檢查,實施績效評價,開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執行情況“回頭看”,確保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尊重農民首創精神,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勇於改革、大膽創新,做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成功經驗。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意義重大、任務繁重。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奮力拼搏,銳意進取,求真務實,再創農村改革發展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朱瑤、賀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