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大展:老百姓的文化年宴(冷眼觀潮)--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跨年大展:老百姓的文化年宴(冷眼觀潮)

本報記者  徐紅梅

2013年02月03日08: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海報《平面設計在中國》,陳紹華設計,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藏。

  唐代石刻十二辰蛇像,首都博物館藏。

  文森特·凡·高油畫《柏樹》,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何多苓油畫《春風已經蘇醒》,中國美術館藏。

  克勞德·莫奈油畫《艾特達附近的岩門》,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核心閱讀

  從春節期間的閉門謝客到免費開放、從重展覽到重服務,10余年間,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實現著由外至內的功能蛻變。癸巳將至,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精品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全國十大美術館館藏精品集聚京城,首都博物館一年一度的迎新活動拉開帷幕,首都觀眾又迎來了一個文化新年。博物館裡過大年,正在從一種潮流變成一種習慣。

        

  癸巳春節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紛紛拿出館藏精品、策劃專題展覽,推出各種與公眾互動的迎新活動,以積極的姿態迎接春節這個特殊的傳統節日帶來的年度大考。一個個跨年大展的精彩呈現中,人們可以看到,10余年間,從曾經的閉門謝客到停休開放、再到免費開放甚至延時開放,從曾經的出租展館到主動策劃、再到致力於公共教育和社會推廣,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緊隨時代大潮,實現著從陳列館、展覽館到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功能的蛻變。跨年大展,讓春節彌漫著文化的醇香。年的味道,因跨年大展而愈加濃厚。

  中西聯袂  雅俗共賞

  從國際交流展到國內美術館的珍藏,從楹聯文化到生肖文化,這個春節,首都的觀眾可以自由地在豐富的視覺盛宴中,暢游中西,怡情悅性。

  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道法自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精品展” ,於2月1日至5月9日在國家博物館展出。127件藝術珍品,皆以大自然為主題,用繪畫、雕塑、攝影等藝術形式,探討古往今來的西方藝術家如何展現心中的自然。展品中包括藝術巨匠倫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雷諾阿、塞尚、凡·高、高更、透納、霍普等人的杰作,以對人類眼中不同面貌的自然界的表達,彰顯了人類對自然的熱愛與思考。

  首都博物館2月3日至3月17日在該館舉辦的“金蛇舞春風”展覽,將向觀眾講述十二生肖的來歷、老北京的春節習俗,並以蛇為特定話題,講述蛇與祖先崇拜、蛇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系,從中外歷史上梳理了人們賦予蛇的文化內涵。

  中國美術館1月19日至2月26日展出的“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精品展”,匯聚了該館與上海中華藝術宮、江蘇省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湖北美術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浙江美術館的500多件館藏精品。十大美術館運用各自的藏品優勢,策劃了10個具有不同學術特色的專題展:從改革開放給中國美術帶來的機遇,到上海現當代藝術發展中“現代化”與“全球化”問題﹔從20世紀北京中國畫壇,到廣東現代美術的發展﹔從江蘇地區中國畫發展對20世紀中國畫壇的影響,到長安畫派延至當代的面貌﹔從中央美術學院歷屆畢業生留校作品到黃賓虹不同時期的山水畫代表作……觀眾可以一覽我國近現代美術的發展歷程。

  娛教一體  童叟同樂

  博物館裡過大年,正在漸漸地從一種潮流,變成一種習慣。在博物館、美術館中,觀眾不但可以提高文化修養,不同群體的娛樂、體味傳統和追求喜慶的多重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這種傳統又有新意,適合家人及朋友相約前往的過年方式,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青睞。

  博物館裡可以“補課”——春聯起源於何處?如果您希望深入了解,可以聆聽中國美術館1月19日—2月24日舉辦的“翰墨傳承——癸巳新春楹聯書法大展”組織的兩場學術講座,漫話春聯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該館還將舉辦征聯活動,讓觀眾以親身參與的方式體驗楹聯文化,進而加深對傳統楹聯文化的認知和欣賞。

  博物館裡可以逛廟會——首都博物館2月10日至2月15日即正月初一至初六舉辦的“金蛇迎春喜樂匯”,是配合展覽“金蛇舞春風”舉辦的傳統手工藝體驗活動。9個區域的活動,不但能讓觀眾飽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剪紙、泥塑、年畫、毛猴、風箏、面塑、布貼、中國結等傳統手工藝的現場制作,還能讓觀眾親手參與制作,並且在特別設置的“年貨置辦區”,觀眾還可以將自己親手制作的工藝品帶回家,充分體驗手工藝所帶來的樂趣。

  博物館裡還可以親子教育——正值寒假,許多文化機構將公共教育更多地面向少兒。例如,中國美術館配合癸巳新春楹聯書法大展組織了“新春對對碰”親子專場活動。首都博物館將舉辦“童心同樂民俗年”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在書寫春聯、廢物利用、制作魚和燈籠的合作中,體味文化與親情。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世界宗教藝術文化特展”,也將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節日”的秘密、中西文化中“蛇”的形象與內涵、體驗印度地畫技藝,並親手制作蛇年小飾物,共同迎接蛇年的到來。

  藏展互動  水天一色

  春節曾經是博物館、美術館的參觀淡季。是什麼使淡季變成了旺季?這一方面展示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一方面展現出了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多年的堅持和辛苦付出。

  好的展覽一定吸引人。早在1999年,《非洲藝術大展》和《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的舉辦,便為該館帶來了春節參觀熱潮。2005年春節期間,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意大利繪畫展、大俗之雅民間美術展等四大風格迥異的展覽,讓春節期間的觀眾量比往年激增10倍。2008年新春的跨年展覽“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更是創下了參觀紀錄:兩個月的展期累計參觀人數達66萬人次,日參觀量最高達2.8萬人次。中國美術館每年的春節展覽系列逐漸成為了品牌性的活動,得到學界的好評和公眾的期待。

  對於傳統文化的靈活解讀和越來越強的參與互動性,也讓博物館成為過節的好去處。首都博物館立足北京的歷史文化,自2007年起已經連續舉辦了幾屆“博物館裡過大年”系列展覽,“牛年說牛”、“靈動寶兔”、“祥龍瑞彩”、“龍行天下”等展覽以生肖文化和年節文化為主題,或以歷史文物為載體,或涵蓋平面、數碼、裝置、實用等當代藝術表現方式,全面展示生肖和年節文化的內涵和歷史演變,鮮明的老北京民俗傳統特色,吸引了眾多觀眾的參與。

  好的展覽有賴於好的策劃和好的展品。如何更好地發揮藏品的作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認為:“展覽的目的性要強。因為藏品的展示,不僅僅是將很多東西堆給公眾看,更多的是美術館的知識建構。”雖然近些年主動策展已經有了進步,但他認為,藏品的長期陳列在中國各個美術館做得都不夠,除了空間與需求量的問題,還有藏品整理需要長期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的問題。

  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的文化熱潮中,博物館文化的共享與弘揚,日益成為普遍的社會文化共識,博物館、美術館成為文化惠民的亮點。2013年是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為了響應中央的號召,該館提出了“不重慶典,重服務”的理念,“美術館因擁有藏品而名實,美術作品因成為美術館的收藏而名重,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讓藏品發揮作用,與公眾見面。”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表示,美術館一方面要有面向觀眾的意願,另一方面要加強學術跟進與梳理,美術館有責任讓國家藝術資源與人民共享。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