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名大學生賣豬肉是喜還是憂--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500名大學生賣豬肉是喜還是憂

2013年02月04日07:32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由北京大學畢業生創辦的“壹號土豬”品牌,吸納了500多名高校畢業生,相繼加入“養豬賣肉”的行列。

  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輿論關注。大學畢業生如此就業,是高等教育的悲哀?還是開辟了更多發展路徑?是社會需要的適應?還是人力資源的浪費?

  名牌大學畢業,就業從零開始

  1月25日,號稱中國“土豬大王”的“壹號土豬”品牌,在上海6個區縣的12家農貿市場登陸。除了“原生態”土豬肉吸引眼球外,創業老板是北京大學畢業生,員工中有500多名大學生且10%畢業於名牌大學,成為最大關注點。

  “參與問答就送二兩豬肉?!”30日傍晚,記者在上海市長寧區澳華農產品市場“壹號土豬”店面前看到,圍觀、咨詢、買肉的顧客絡繹不絕。幾個“90后”滿臉書生氣的小伙子,忙碌地吆喝著,一邊還熟練地切肉、稱重、收錢。開業一周,他們積攢了不少“回頭客”。

  畢業於江西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郝承兵,當了四年“賣肉倌”,如今從一線員工晉升為區域經理,年薪10萬元,有房、有車。在他身邊的3名員工,也是大學畢業不久的新人,月收入3000多元。

  “2008年參加校園招聘的時候,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問我,你大學交女朋友了嗎,我說沒有。他又問了我一句,那你大學四年裡干了些什麼,我當時就懵了。”郝承兵說,“大學四年,真的沒有學到太多在社會上有用的東西。”

  “壹號土豬”創始人陳生,成了一些大學生的榜樣。1984年,陳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當時叫政治經濟學)專業,“那天學校人事處老師看著我的個人資料,說讀這個專業該分到哪個單位呢?”陳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后來我‘下海’摸索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對養豬賣肉最有心得,就決定做這方面的企業。”

  “你學經濟學專業的,讀資本論和賣豬肉有什麼關系?”有人問他。“就算是在北大、清華,專業教育又能包含多少生存競爭的技能?”陳生說,在“壹號土豬”,大學生可以學到“怎麼自我定位,這個社會是怎麼運作的,並且擁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廣闊視野、與人溝通的能力,也能將經營理念更好地傳播與實現”。

  紛紛放棄專業,高教何去何從

  此次事件之前,北大中文系畢業生陸步軒賣豬肉一事就引起了社會關注。有人認為高材生賣肉是人力資源浪費,也有人認為這宣告了應試教育的破產——高分數、高學歷,並非指向讓人羨慕的就業崗位。

  一位網民認為,應試教育的核心是唯分數論,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功利化傾向,導致學生綜合素質、個性特長和自立意識被忽略。

  “沒有一技之長和專業領域內不可替代性,大學生在就業壓力較大的社會背景下,隻好與普通百姓‘搶飯碗’。”網民“淡定八戒”說,學校和家長總以為考試成績好,日后就能成為頂尖人才,誰知可能連自己的生存問題也解決不了。

  畢業於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壹號土豬”員工徐標獻說:“對於大學剛畢業的我們來說,總想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卻發現自己的能力頗為匱乏。不知道想要什麼,不知道過去的堅持有多大價值?迷茫或許是我們的集體代名詞。”

  “賣豬肉以后,我們放下了架子,相互鼓勵,不再糾結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而是制訂計劃、按部就班、努力工作,這是一個不斷積蓄能量和認識自我的過程。”徐標獻說。

  作為“壹號土豬”員工的大學生們,用實際行動掙脫了應試教育的桎梏。然而,也有一些家長對此難以釋懷。

  家住上海市長寧區的姚奶奶告訴記者,對於大學生做“豬肉倌”她並不反對,而換成自己的孩子就不一定能接受,“辛辛苦苦培養了那麼多年,最后跑到菜場裡賣豬肉,肯定不甘心的呀!”

  上海紅剛青扁豆生產專業合作社總經理、上海市人大代表王黎娜是一個“85后”,大學專業是市場營銷,她在銀行工作兩年后辭職務農,成為著名的“扁豆姑娘”。她認為,“職業無貴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專家指出,將學生培養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成才理念,一味地希望做“人上人”,將過高的目標懸在空中,往往會陷入焦慮和迷惘。

  大學教育應培養怎樣的人才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說,一些人出於應試教育邏輯和功利主義需求,認為大學畢業生不應該賣豬肉,其實從個人發展來說,有什麼不可以?教育是培養人的,應當允許人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國外名校出來的人也有賣報紙、送牛奶的,不是說高分進名校就一定要高精尖就業。”

  另一方面,熊慶年認為,像“壹號土豬”這樣運用現代商業技術運營培育的品牌,發揮了大學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特長,值得鼓勵和贊賞。“很多家長可能對行業本身有不正確的看法,這與社會風氣有關。社會功利主義色彩不改,教育領域也無法改革。”

  同時,專家認為,大學畢業生賣豬肉一事說明,大學時代所學專業與就業需求並不一致,如何培養學生走向社會的競爭力?怎樣讓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擁有賴以生存的一技之長?這些值得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和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教授表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還是很有限的,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去賣豬肉,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資源的浪費。“這也暴露了高校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的對接不夠,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用學科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要求等。”

  高等教育本質上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上海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錢靜峰說,“應用型學科可以強調學以致用,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一類的學科,應該注重廣闊視野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強調學生對自我和社會發展趨勢的把握。”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