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 “三農”活力在哪裡?--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 “三農”活力在哪裡?

高雲才

2013年02月17日07: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將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再一次解放

 

  瑞雪飄洒,匍匐雪地裡的麥苗在“三農”一片喜慶中步入了蛇年。守望在大田的農民兄弟又要張羅著春管春播了,准備外出的農民工兄弟又要踏上進城務工的征程了。

  回望龍年,“三農”發展讓人陶醉。糧食產量“九連增”,農民收入“九連快”,“三農”發展不斷攀上新高。全年糧食產量11791億斤,連續五年穩定在10500億斤以上,標志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再上新台階。全年農民收入7917元,連續三年增幅達到兩位數以上,標志著農民的幸福生活再邁新步伐。

  “三農”好事好,喜事多。農業農村好形勢,映照著“三農”發展的黃金期,也映照著“三農”發展難以掩飾的糾結。農業依然弱,農村依然難,農民依然不夠富。從產業比較上看,農業是弱質產業﹔從區域經濟上看,農村是發展的薄弱地區﹔從公共政策上看,農民享受的公共政策陽光還遠遠不夠﹔從收入分配上看,農民收入水平從整體上還是大大低於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盡管已經實現了“九連增”,但保障農產品供給並非高枕無憂。當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面臨新挑戰。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產品需求持續剛性增長,主要農產品供給已經由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總量平衡、豐年有余,轉變為目前的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手中,依然任務繁重。

  農民收入是觀察“三農”面臨挑戰的又一個重要視角,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面臨諸多新挑戰。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未來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需實際增長7%左右。現在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牢固,長效機制還未建立。農民增收的持續性、可靠性,依然關山重重。

  分析農民收入構成,可以找原因,探出路。目前,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2011年家庭經營收入佔比已下降到46.2%,工資性收入佔比上升到42.5%,而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兩者之和佔比僅為11.3%。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目標,必須適應農民收入結構變化,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穩定增加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創造條件增加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在迎接蛇年到來的時候,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央連續第十年發布關於“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中央突出強調,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大力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有效保障農民財產權利。這是我們黨舉全黨之力持之以恆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的又一個綱領性的重要文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將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再一次解放。

  新年伊始,春江水暖。千方百計使糧食產量穩定在10500億斤以上、農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這是“三農”工作的新目標,我們真誠地期待著又一個好年景。

  

(責任編輯: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