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超市放緩在華開店步伐 大賣場社區店"華山論劍"--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新聞>>宏觀

外資超市放緩在華開店步伐 大賣場社區店"華山論劍"

張倩怡

2013年02月18日08:31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剛從老家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家住豐台星河苑小區的李星趕去家附近的泰國正大集團旗下的卜蜂蓮花超市“補充口糧”,卻吃了個“閉門羹”。雖然超市的標識還未撤下,可店門卻已緊鎖。門口一張告示顯示,這家位於南三環草橋附近的大型超市已悄然關店。

  事實上,這只是去年以來外資超市在中國市場經歷的一個縮影。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沃爾瑪、家樂福、特易購等排名全球前三的外資零售企業,去年在華開店幅度同比平均降低27%,且都出現了關店現象。

外資超市放緩在華開店步伐

  業內專家表示,經濟形勢放緩的背景下,外資超市主要依靠大賣場的運營模式使它們必然做出調整,而扎根於社區店的內資超市同樣需要苦練“內功”,以便在“與狼共舞”的過程中“不被吃掉”。

  外資超市腳步放緩

  外資零售超市開始告別“跑馬圈地”時代。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沃爾瑪在華新開門店30家,家樂福新開門店18家,二者都比2011年少開了十幾家店。就在2009年,沃爾瑪新增門店53家,成為其進入中國以來開店數量最多的一年。

  大潤發雖然以新開34家門店位居外資超市之首,但依然比2011年少開8家。此前曾宣稱“2018年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將達到300家”的樂天瑪特,也僅開出11家門店,遠遠低於預期水平。

  此外,在門店拓展減速的同時,沃爾瑪、家樂福、樂購三巨頭在2012年均出現了關店現象。其中,沃爾瑪關閉了5家門店,樂購關閉了5家門店,而家樂福也有兩家門店停業。

  從1995年家樂福將第一家大賣場引入北京起,外資超市已在中國走過17年。內資超市往往處於在其后追趕的態勢。相比之下,一些內資超市在去年則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2011年底銷售額達到177億元的永輝超市,去年新開了47家門店,開店范圍涉及16個省市,超過了物美、農工商、聯華超市等區域龍頭企業。此外,華潤萬家去年大賣場新增了82家。

  外資靠規模,內資接地氣

  事實上,大賣場模式一直是外資超市進軍中國市場后的一大競爭優勢。沃爾瑪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麥道克日前表示,未來三年沃爾瑪在中國開出的100家門店仍將主要是大賣場。

  “大賣場的優勢在於其一站式的購物體驗,消費者可以一次選購所需全部產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服裝、家裝產品。這一業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楊青鬆對記者說,在經營方面,大賣場佔據的渠道優勢也使得它能夠在價格上佔據主動。

  相比之下,更多的內資超市則多以社區店為據點。在與外資超市的競爭中,社區超市也一向被視為本土超市“最后一塊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業態”。大店址的優質資源越來越少且投入增大,而社區店相對店面較小,租金便宜,開店成本也較低。

  在位於南二環的蒲黃榆社區,相隔不過500米,三家物美社區便利店分布在一條東西向的筆直路上。“在社區店上,本土超市更有優勢,它更為靈活,不存在不符合消費者習慣的問題。”零售培訓專家胡春才對記者說。

  不過,外資超市也在嘗試“接地氣”。2012年,日本的洋華堂頻頻放出要推出食品超市的消息,定位就是近鄰型超市﹔英國的樂購推出了快捷店express。對此,胡春才表示,他並不看好外資做社區店,“外資在小區選址上並沒有優勢”。

  專家:零售業進入調整期

  “我們需要看到,去年外資超市在中國既有關店,又有開店。總體來說,這屬於正常的商業調整。”商務部內貿流通專家洪濤對記者說,伴隨經濟增速放緩,投資消費減慢,目前國內的零售行業同樣進入結構調整階段。

  “外資超市之所以放緩步伐,也正和它的模式有關。”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生解釋說,近兩年來,中國零售企業進入租金續約的密集期,而外資大賣場承租能力較弱。

  “既然是轉型階段,衡量標准自然也要發生變化。過去對門店數量、銷售額的單一考察顯得單薄,在這之后更需要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服務需求收入、自營產品比重以及結構優化程度。”洪濤說。

  “社區商業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但這並不會完全替代大賣場。調整階段的到來,對外資超市和本土企業,都將是一個挑戰。”洪濤說,外資、內資企業在模式上各有利弊,而下一步就是要看在調整時期,誰能抓住機遇,佔得上風。(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孫博洋、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