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恐懼”成普遍心態,官員最擔心什麼?--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微時代”、“微曝光”、“微風險”、“微考驗” 

“微博恐懼”成普遍心態,官員最擔心什麼?

——如何協調好微博的正能量與負效應

2013年02月24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手機看新聞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結果提示

    ◆ 微博“雙刃”效應更加凸顯,“微博恐懼”成普遍心態,官員的五個擔心:一、 個別“問題官員”拖累官員群體形象,極端情緒蔓延可能撕裂社會(得票率 92.8%)

    二、 隱私被曝光、小事被搞大(得票率 84.2%)

    三、“誤傷事件”讓無辜者“躺著中槍” (得票率 80.3%)

    四、 個性言行遭受網友拍磚,“因言獲罪”有口難辯(得票率 77.6%)

    五、微博溝通“無作為”遭遇問責(得票率 58.3%)

    調查說明

    調查時間:2013年1月10日-2013年2月5日

    調查對象:通過微博、電話、郵件、面訪等形式調查採訪東中西部地區共2156名黨政干部,其中包括1302名縣級領導干部

    課題組:

    成員:賈立政    陳陽波    魏愛雲    杜鳳嬌    肖  楠

    特約專家: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    王  成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    荊學民

    特約訪談干部:

    浙江省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王  蕾

    浙江省海鹽縣縣長    章  劍

    江蘇省南京市委宣傳部新聞處處長    潘  濤

    內蒙古滿洲裡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    姒傳雙

    河北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宣傳部部長    劉星洪

    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廣局副局長    韓可勝

    江蘇省灌雲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邵澤勇

    陝西省西安市委宣傳部網絡宣傳管理處處長    袁永君

    ……

    聯合調查:

    人民論壇民智市場調查公司   

    一、從“網絡恐懼”到“微博恐懼”,微博“雙刃”效應更加凸顯

    近段時期以來,“微博反腐”成為一種流行現象,“雷政富事件”,“表哥”、“表叔”、“房叔”等頻繁出現,微博的裂變式傳播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微博對權力腐敗、個別官員道德墮落的揭露,讓廣大公眾和官員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微”而彌強的沖擊波。這股巨大沖擊波也使官員“網絡恐懼”升級至2.0版——“微博恐懼”。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以來,有關部門對微博上的各類舉報回應更加及時、積極,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公眾通過微博舉報的熱情,有利於形成官方與民間的反腐合力﹔另一方面,因為微博傳播的裂變性、快速性,不實信息與傳聞也往往使被舉報者及主管部門面臨有口難辯的困境。

    2010年5月上期,人民論壇雜志推出《中國官員的“網絡恐懼”》專題文章,通過調查揭示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引起廣泛反響。隨著微博時代的到來,官員的“網絡恐懼”正在升級為“微博恐懼”,微博曝光的“雙刃效應”更加凸顯,如何讓微博反腐不傷及無辜,如何釋放微博的正能量、抑制微博的負效應,成為官員、網友及監管者等社會各方不得不直面的難題。

    二、“微博恐懼”成普遍心態,官員最擔心什麼?

    據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2156名東中西部黨政干部調查顯示,7成以上的受訪官員對微博反腐持“支持”態度,超過5成以上的受訪者或多或少存在“微博恐懼”心理。經過系統梳理受調查官員意見,他們最擔心的有:

    (一)個別“問題官員”拖累官員群體形象,極端情緒蔓延可能撕裂社會(得票率 92.8%)

    “微博一轉,圍觀一萬﹔反腐一動,倒下一片。”這句網絡語言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微博強大的曝光效應及其直接影響。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旦空投進龐大詭秘、紛繁蕪雜的微博世界,即產生難以控制的傳播力量,蝴蝶效應之下帶動的事件發酵速度十分驚人。近來網絡上掀起了微博曝光反腐的高潮,從“表哥”局長楊達才,“前仆后繼”的“房叔”、“房姐”到最近的重慶雷政富等不雅視頻事件等,問題官員紛紛落網。“微時代”使得社會公眾對政府和官方組織、對官員個人行為有了更多的監督力,微博上被圍觀、被曝光、被拍磚的事件此起彼伏,讓許多官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聞之色變。微博的強大曝光功能讓許多干部的不良作風和違紀行為無處遁形,已產生了普遍的警示效果。

    但是,另一方面,“微博曝光——大V轉發——網民圍觀”這樣的發展路徑也呈現出了明顯的消極影響。微博作為一個開放的公眾輿論場所,傳播力和感染力不可限量,難免存在群體極化效應。面對這類被曝光的官員腐化事件,博友們在眾議中易於情緒化,發表激進和極端言論,客觀上會加劇社會的仇官、仇富等情緒,埋下撕裂社會的隱患。再者,微博爆料反腐的方式極易造成公眾對官員群體的不信任、悲觀和失望情緒。公眾難免覺得,“問題官員”總要等到網上爆料引起聚焦后才被發現和查處,而他們不過是偶爾的漏網之魚,從而對官方反腐倡廉的決心和效率產生質疑。公共機構、政府機關的公信力反而容易遭到網友質疑。

    對此,有專家指出,“網絡舉報、紀委調查”這種官方與民間反腐力量的無縫對接,讓人們看到了新時期反腐敗的決心和力度。隻有正確處理網絡輿情,維護群眾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才能和民間的反腐力量有效“協奏”﹔隻有制定法制保障,從制度上維護網絡秩序,對網絡世界的自由性進行規范與約束,才能使無辜者免於成為網絡反腐的受害者。這也証實了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強化和保障正常的投訴渠道暢通有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隱私被曝光、小事被搞大(得票率 84.2%)

    從“郭美美事件”到“最牛工商局長”,從江蘇溧陽某局長“微博調情”到故宮錯別字事件,再有近期溫州80后小伙在微博上開設“溫州公車違法曝光台”,圖文並茂,專門曝光違法使用公車的情況,微博監督突出體現了“全民性”、“自發性”和“及時性”特點,正成為無處不在的監督利器,有力促使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而這種監督辦法的弊端也早已顯現。一方面,普通網民沒有公安機關那樣的調查取証權,多數隻能靠人肉搜索,以文字、照片、視頻等途徑實現監督,容易流於表面化,官員的個人隱私、家庭成員隱私都容易被曝光。且微博監督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自發性、主觀性、片面性和隨意性,有些爆料者為了“博眼球”,動輒夸大其詞﹔有的缺乏分析判斷,盲目跟帖,妄加評論,以訛傳訛﹔還有的意在發泄私憤報復,制造輿論壓力,或者子虛烏有地造謠生事、無理糾纏。

    有受訪干部反映,在微博監督中,官員們不幸往往成為監督和曝料的中心目標,網友們依靠“辨認”官員的服飾、香煙、眼鏡等內容,深挖官員隱私,不論官員違紀與否,其自身甚至家人朋友終是難免因隱私曝光而受到中傷,最后小錯被放大,小事被搞大。

    對此,專家指出,個人隱私在網絡上遭到曝光,肯定是有人利用了監管漏洞。這說明對網絡的監管還是太單一,沒有有效的監管方式。需知,監督和隱私各有邊界。微博上的“人肉”搜索行為基於互聯網平台上的公開信息,相當於全方位用放大鏡審視當事者和當事機構,這種傳播容易放大部分官員的不足和缺點,導致場面無法收拾,有時甚至導致利用輿論干擾司法,會形成另一種“網絡輿情審判”。

    (三)“誤傷事件”讓無辜者“躺著中槍” (得票率 80.3%)

    由於缺乏法律規范,微博監督中的“誤傷事件”屢屢發生,而這種“誤傷”對當事官員及其所在部門也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對於更多並不存在違紀和作風問題的官員來說,“躺著中槍”的風險使得他們望網生怯﹔即便有時有些事例並非需要承擔直接責任,但網絡上炒一炒,網友一想像,也給當事人形象造成極大損害,難以挽回。所以,雖說是“身正不怕影兒斜”,“躺著中槍”也像是懸在干部頭頂的一把劍。

    譬如,網曝“擁有24套房產”的“房嬸”,經紀委查實,隻不過是一個普通工程師,而其有6套房產,也都是合法所得﹔近日被微博曝光的某縣委書記有9名情婦的“丑聞”,也已被官方查証“嚴重失實”。2012年國慶節期間,網上瘋傳在西峽縣龍潭溝爆粗口的“縣委書記”遭人肉搜索出是南陽市老干局局長丁某,並引來網上罵聲一片。短短兩天,點擊量數萬。但經記者查証之后,爆粗口者並非丁某,而是退休職工畢某。丁某在採訪中無奈地說:“自從該事件在網上被廣泛轉發后,我受到了很多無端的指責甚至侮辱,我能有什麼辦法呢?”

    對此類問題,有關專家犀利指出問題症結所在,即微博正處於爆發式發展期。這種爆發式發展改變了普通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搭建了意見表達的平台,也帶來了多元的價值觀。但是它所具有的匿名性,以及表現出來的對法律的蔑視和對倫理的踐踏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如脫?之馬的“網絡舉報”真假難辨,一旦造成謠言誤傳,踐踏到普通公民的權益或者危及集體權益,必將會使整個社會陷入不安。如何在保障這個多元價值觀的表達平台的同時,適當適度地加強輿論監管、淨化輿論環境,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個性言行遭受網友拍磚,“因言獲罪”有口難辯(得票率 77.6%)

    有的官員將微博運用得得心應手,把微博問政搞得風生水起,還發展了大量微博粉絲,“微語言”發揮巨能量,一呼百應,大有“名博”派頭。如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堪稱“官博紅人”的他甚至創造了微博“蔡式風格”。在微博上,他不僅對組織工作的相關問題答疑解惑,還推出“周末夜話”等欄目與網民們進行深度溝通。他的觀點總能引來粉絲們的圍觀,大伙兒親切地稱他為“蔡師”、“蔡叔”。

    反之,微博上因言辭失當、表達有誤或因種種誤解造成的“拍磚”事件不勝枚舉。有的干部將官話套話帶進微博,原先習以為常的官方話語表達,與越來越時尚、喜感、輕鬆的網絡用語相去甚遠,引得網友反感不待見,不少雷人雷語成為惡搞的對象﹔或者文過飾非,強詞奪理,甚至同網友激烈辯論,最后寡不敵眾,敗下陣來,被網友“拍磚”、“辱罵”,無法收場。

    受訪專家指出,通過微博這種與“博民”打成一片的形式,體現出了官民平等的意識的同時,也會增加社會治理的透明度、互動性,更有助於官員自身養成一種施政思維,對開展工作很有利。但微博給官員工作帶來的不只是便捷,也有麻煩。一旦實名認証了,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官員自己、代表著其所在的工作單位,說話得慎重。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等級身份在虛擬世界中明顯弱化、模糊,外加實際存在的官民隔膜與沖突,網絡中的用語往往頗為激烈、尖刻,不明就裡的猜測、謾罵與人身攻擊司空見慣。如果官員將日常某些“官老爺”的行為習慣帶入互聯網,很容易被人“削尖”、放大、扭曲,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引起嚴重的負面效應。

    (五)微博溝通“無作為”遭遇問責(得票率 58.3%)

    在微博成為時尚且網絡事件炒作延綿不斷的壓力之下,一些地方把微博作為政民互動的時尚裝飾品,制定文件要求官方組織和官員開微博,相關的一系列詳細考核辦法也隨之而來。那麼,把開微博政績化的做法,效果如何呢?南京市委宣傳部一官員談到,微博是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自媒體,並不會因為文件要求而變得富有魅力與影響力。相反,為了降低政治風險,很多官員開通微博之后,相互加粉、隻轉不說、不涉及私人生活,這已經成了新的官員微博潛規則。

    事實証明,“避世”作風未必真的百無一失。官員開微博須接受的檢驗不只是“粉絲數量”、“微博數量”等“教條式”考核,還有網民的“鮮活式”監察,沒有含金量的微博隻會受到“僵尸粉”的追捧﹔敷衍了事、避重就輕的“作秀式”微博是毫無意義的資源浪費﹔白白做了“擺設”的官員微博或者官方微博更會被網友直接痛批“無作為”。對網友“有求無應”的“不作為”博主或負責官博運營的干部也終究難逃“問責”。

    互聯網問題專家胡延平點評說:從長期來講,政府官員參與微博應該常態化,而不是隻上來說兩句話,然后不疼不痒。對一些關鍵的問題不給予關注,或者一些關鍵的問題不能通過這種渠道來傳播,這樣的話,微博傳播可能真的是流於表面了。

    在社會、生活在互聯網的作用下不斷透明化的過程中,政府或官方信息的公開、組織管理部門和官方對熱門輿論的回應、官員和公職人員的個人信息,都在更為公開的環境下,接受到了更廣泛公眾的監督與質疑。但隻要行得端走得正,則大可不必人人自危。因為,曝光能讓出了問題的人丑態畢露,但同樣可以讓那些真正為民為黨為公的人形象清晰可見,公正的法治是官員們最可靠的保障。對於廣大官員而言,立身於網民密切監督中的“微世界”的首要條件是立身於現實使命,身正、心正、行為正,如此才不會被網絡的“放大鏡”收服。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肖楠)

    延伸閱讀

    多少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

    有多少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恐懼到什麼程度?最恐懼什麼?哪一級別的官員最怕網絡監督?針對以上公眾關注的問題,2010年4月,人民論壇雜志在人民論壇網、人民網等做了關於“當代中國官員的‘網絡恐懼’”問卷調查,受到廣大網友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共有5943位網友參與。同時,人民論壇記者還通過發放書面問卷和隨機採訪的形式,調查干部和普通群眾共計300人。調查總計參與人數6243人。結果顯示:70%的受調查者認同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症﹔高達88%的網友認為官員“網絡恐懼”是“好事,說明社會進步了”。

(責任編輯:薛白、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