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為第一代農民工養老--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誰來為第一代農民工養老

2013年02月27日09:56    來源:西安晚報    手機看新聞

  據媒體統計,中國50歲以上的“老年”農民工數量已經達到3600萬。此前,因欠薪、工作環境差等問題突出,養老困局未得到普遍重視,而隨著農民工年齡的遞增,第一代農民工“退休”后的養老問題將會日益凸顯,而30年來農民工福利拖欠累積的問題,將在5年內集中爆發。(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8版)

  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0多個年頭,第一批農民工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齡。由於收入低、故土難離等原因,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會在城市頤養天年,大都會選擇落葉歸根,回到農村。然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四二一”家庭結構難以單獨支撐起養老重任﹔同時,多數農村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資源又不斷被城鎮化發展蠶食,老人想完全依靠土地生活也是十分困難的。於是,許多超齡勞動力隻得繼續打工掙錢,在無形中增加了健康和安全風險,一旦有個閃失,無疑提前透支了本就不寬裕的養老錢。

  當養兒防老、土地養老的傳統模式逐漸褪色,就需要社會養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盡管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已經實現全覆蓋,但保障的含金量還遠遠不夠。

  古話說,“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目前每月55元的新農保基礎養老金,也就夠買幾斤肉,如何維持一個老人一個月的生計?而2011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4140萬人,隻佔農民工總數的約1?6,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無法享受養老福利的陽光雨露。

  如果說,此前我們更多關注的是農民工欠薪、工傷、職業病等話題,那麼隨著第一代農民工整體步入老年,養老問題必須擺上議程,通過養老體制配套改革,為廣大農民工提供更有保障的養老福利。

  其一,動態調整養老金。2009年國務院下發《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在確定每人每月基礎養老金55元的同時,也明確提出了“國家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調整全國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的最低標准”。然而,4年時間過去了,這一標准依然在原地踏步。養老金尤其是新農保基礎養老金過低,從根本上制約了社保的普惠。因此,有必要將養老金與物價挂鉤,根據物價漲幅動態調整,確保養老金保底功能的發揮。

  其二,推動養老保險並軌。對於農民工來說,養老保險異地轉移、不同養老保險之間的制度壁壘一直阻礙著他們參保的信心。去年人社部就《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征求意見,讓農民工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不過,目前銜接轉換方案仍有諸多限制,加之農民工流動頻繁的特性,不停在不同保險制度之間穿梭也是一大麻煩。這就需要盡快推動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並軌,實現全國統籌,讓農民工隻需要持社保卡,到哪裡都能自由繳費、領取養老金。

  其三,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養老不僅是錢的事情,對於一些偏遠農村,養老資源匱乏,“有錢難買老來樂”。各地應依托鄉鎮敬老院等機構,在保障服務五保老人、“三無”老人的基礎上,面向全體農村老年人開展延伸性服務、上門服務等,同時鼓勵民間養老機構發展,探索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等多樣化養老服務。 -張楓逸

(來源:西安晚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