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聲音”之:就業、招工為何九曲十八彎--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市場的聲音”之:就業、招工為何九曲十八彎

2013年03月08日07:40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編者案:2013兩會大幕開啟,人們期盼這一年一度的國之盛會能傳播底層聲音,解決民生實際,增進百姓福祉。參加兩會的5000多名代表委員,他們承載著民眾的無數期待,他們每個人肩負著近70萬國人的重托,他們手中的議案提案與百姓息息相關。

  民之所盼,政之所為。新華財經“兩會直通車”推出系列特別策劃《市場的聲音》,將聚焦代表委員熱議的財經話題,尋找具有真知灼見的議案提案和“兩會之聲”,與您一起見証代表委員參政議政,一起見証由此而生的國家政策和政府行動。

  此次兩會,就業這一民生之本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雖然,過去五年我國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870萬人,但目前仍然存在著就業、招工兩難並存的現象。針對這一兩難困局,兩會代表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焦點一:就業難問題依舊

  現在高等學校每年的錄取率不斷攀升,2012年全國錄取率超過75%,有的超過90%,高等教育發展過快,擴招嚴重,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不適應。不僅如此,當今社會高速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很快,使得高校專業設置難以適應社會需求,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

  難點一:專業不對口

  王汝成:讓報考和就業相平衡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汝成表示,目前有很多高校專業報考遇冷,但是就業卻很緊俏,如何讓報考和就業相平衡,是解決就業難的關鍵。對於這樣矛盾的就業環境,王汝成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教育部門要加強宏觀的指導和調控﹔第二,要更多關注高等教育發展問題﹔第三,要培育就業隊伍,尤其要培育急需冷門專業的就業隊伍。

  褚現英:更要瞄准社會的人才需求

  “公司每年招七八十名畢業生,但沒有一個上來就能用的,至少要經過半年多實踐和培訓。”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褚現英一直為人才難求而困擾。他說:“多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缺乏。” 因此,高校應在培養社會所需人才上下功夫,將學科設置、畢業設計等環節加入實踐因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二:培養模式不科學

  王志剛:關鍵在高等教育模式和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校長王志剛向記者直言:“大學生就業好不好,關鍵在高等教育模式和質量。”一方面社會上“招工難”呼聲不減,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之所以出現這‘兩難’是人才供需不匹配造成的。針對這一民生頭等大事,出席全國兩會的河北省代表委員認為,要從就業之源問病開藥。作為人才提供者的地方高校不能盲目瞄准清華北大,老想著建設綜合性大學、研究型大學,而應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王志剛還表示,社會評價高校的標准是有多少院士,多少國家重點學科,多少博士點碩士點等等。“這些固然重要,但盲目攀高,就難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養上。此外,受成本因素所限,學校往往會根據師資力量和現有條件設置人才培養方向,主動對接社會需求的積極性並不高。”

  檀潤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我國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許多企業正在經歷從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轉型,對勞動者素質有著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檀潤華表示,高校應在培養社會所需人才上下功夫,將學科設置、畢業設計等環節加入實踐因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三:存在院校歧視

  韓建敏:消除就業中潛在的“院校歧視”

  針對當前就業中存在的“非名校不要”的現象,全國人大代表韓建敏建議,消除就業中潛在的“院校歧視”,引導社會形成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韓建敏表示,不少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標准中頻頻設置“院校條款”,有些甚至明文規定隻要“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畢業生,非名校畢業生遭遇就業上的“院校歧視”。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韓建敏進行了深入調研。她發現,一方面是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大學畢業生供大於求,同時,“211工程”院校畢業生絕對數量較大,客觀上給用人單位“優中選優”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單位具有濃厚的“名校情結”,尤其一些政府機關和國企,“院校歧視”已經由隱性向顯性轉化。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則助長了這種趨勢。

  羅和安:盡快制定和出台《反就業歧視法》

  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羅和安認為,目前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院校歧視分為三類:一是就業資格的制度性院校歧視,即規定僅“211工程”高校畢業生才有資格參加人才選拔聘用﹔二是就業機會的制度性院校歧視,即規定對“211工程”高校畢業生優先選拔招聘﹔三是就業待遇的制度性院校歧視。羅和安建議,應督促各級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及時制定和出台反就業歧視的具體措施與辦法,清理和取締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歧視性規定。

  ■焦點二:用工荒加劇

  “用工荒”現象從2003年開始在我國出現。從2011年開始,中西部地區許多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也加入了農民工“搶奪戰”,這一人力資源的“爭奪”,在今年表現得尤為突出。為緩解“用工荒”,不少企業都給員工加了薪,然而,農民工的醫療、養老等后顧之憂,隨遷子女入學難,難以享受廉租房、公租房等,都限制了農民工融入當地生活。因此,企業要轉變用人觀念,過去短平快的低端用工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生代農民工的要求,企業需要有長期的用人規劃,為農民工提供上升通道和培訓機會,讓農民工有歸屬感。

  難點一:勞動力待遇不高

  鄧秀新:勞動力是企業經營最大的財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說,“用工荒”是由各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人們不去沿海發達城市打工,而選擇在家門口就業,這說明中東部、以及農村與城市的發展差距在縮小,“我在家門口打工,和去沿海打工收入差不多,我為什麼還要去呢?”

  鄧秀新認為:用工荒絕不是一個壞事情,因為這會讓企業認識到,勞動力是企業經營最大的財富,那麼企業就要提高勞動力的待遇。而政府也要思考:人才是社會最保貴的資源。當整個社會有了重視人愛惜人發展人的理念時,用工荒問題就能夠得到緩解。

  胡淑萍:希望煤礦工人的待遇再高一些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煤炭集團豐城礦務局坪湖煤礦洗煤廠生產一線洗煤班班長胡淑萍說,煤礦工人都是很辛苦的,在常人的眼中,提到煤礦工人,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井下的煤礦工人,渾身沾滿黑色的煤灰,隻有牙齒是白的。其實洗煤工人同樣辛苦,干的都是又臟又累的活,並且煤礦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他們。

  胡淑萍還表示,這些年,煤礦工人的工資待遇也有了相應的提高,但與此同時物價上漲也很快,隻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除了吃飯住房,就沒有多少節余的錢可以支配。這些年煤礦的效益也好了,希望煤礦工人的待遇再高一些。

  難點二:不能隻打溫情牌

  周寶生:高管鞠個躬就能留人嗎

  “企業高管向企業職工鞠個躬就能留住人才了嗎?我看這不是個辦法。”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嘉魚縣官橋八組組長、田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寶生在面對“招工難”這個問題時,顯得氣定神閑。“我們企業的工人,基本沒人願意離開。”

  在這個擁有煤礦、鄉鎮實業和民辦高校等產業的民營企業家看來,打再多“溫情牌”,不如為企業工人的生活解決些問題來得實在。比如住房、五險一金和工資待遇。在他的企業,隻要向員工承諾過的待遇,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兌現。“員工和企業一起成長,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這樣做,哪裡還會有用工荒?”

  陳清華:消除農民工與城市的隔閡

  “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中的很多人在進入城市后難以找到合適的社會位置,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監督委員會副主任陳清華呼吁,消除農民工與城市的隔閡,讓其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陳清華委員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社會經濟地位從總體上處於城市社會的底層,他們沒有返鄉務農的意願,沒有務農的技能,也沒有享受和城裡人同等的待遇,既不能“安居”,也無法“樂業”。

  為此,陳清華委員建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剝離附著在戶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加快制定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政策,進一步探索提供均等的醫療、養老和就業等公共服務。難點三:打工者沒有歸屬感李書福:讓勞動者體驗到自身價值在政協委員、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沃爾沃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今年的提案中,“用工荒”是一個重要關鍵詞。“為什麼不少企業穩定不了職工,會大面積出現用工荒呢?關鍵在於中央一系列的職工權益保障措施還不能完全落到實處,讓一線勞動者真正體驗到受尊敬的自身價值和利益保障。”

  李書福稱,目前各地出現的“用工荒”現象已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薪酬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些年來一線勞動者的權益被忽視,使他們的歸屬感嚴重缺失。李書福指出:切實保障員工權益,是緩解“用工荒”的關鍵一步。

  蘇如春:改善職工的保障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商聯副主席、西部中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如春表示,“用工荒”讓企業意識到充足的人才資源是企業經營最大的財富,隻有提高對員工的重視度才能留住人才。“用工荒”已不只是薪酬問題,更深層原因是一線勞動者的權益被忽視,其歸屬感嚴重缺失。他認為要加強員工的歸屬感,不造成企業勞動力流失,應該進一步改善職工的保障環境。

  ■百姓聲音:期待就業能公平發展

  作為公平社會的另一基石,就業公平因其關乎人生“起跑線”而備受輿論關注。“現在關系沒有過去那麼好使了,因為社會在進步,關系人情這方面的東西就淡了。”張魏周如是對記者說。他剛辭去一份工作,希望愈見公平透明的就業環境能夠助他順利“再就業”。

  相形之下,25歲的趙雨若便顯得沒有那麼自信。去年畢業之后,她在求職路上屢屢受挫。“性別歧視在當今求職中還是很常見的,希望兩會能有代表委員關注到這些,為女性就業者發個聲。”她說。

  河北大學的應屆碩士畢業生蘇曉宇最近有些苦悶。抱著20多本從校級到國家級的証書,感覺自己綜合素質還不錯的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精心准備的上百份簡歷,竟沒得到幾次回復。在仔細研究了招錄單位后,蘇曉宇突然發現,有的單位根本沒有公布招錄程序,更別談信息透明、社會監督了。當不知道自己到底考了多少分、究竟是怎麼“死”的時候,他卻親眼目睹了身邊的一位同學是如何一步步托關系進了一家好單位的。“要不是在陪早已內定的的人‘演練’,要不就是在有關系的人中間‘死去’。一次次希望,最后又一次次失望。”感慨之后,他依舊在為找工作奔波著。

  其實,在大部分求職者看來,找工作無論多苦、多累都沒關系,隻要就業環境能夠更加的公開、公平、公正,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實現夢想的機會,“哪怕隻有一次”。

(責任編輯:李海霞、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