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對於中國“貨幣超發”的討論日益增多。有分析人士認為,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國家M2水平的不一致有其深層次原因,並存在統計口徑不一、可比性不強等問題。因此,簡單地以M2與GDP的比值來衡量某一國家貨幣是否超發並不科學。
首先是M2與GDP兩者並不可比。廣義貨幣M2是一個時點數據,是存量概念﹔而GDP是一段時期的累積數據,是流量概念。打個比方,M2相當於一個人的財富,記錄的是某一個時點的全部財產﹔GDP則相當於一個人在某一段時期內,比如一年內,通過勞動為其雇主所創造的利潤。因此,用M2和GDP這兩個性質並不相同的時點數與時期數進行比較並不恰當。
其次是國民的儲蓄偏好問題。不同國家居民的消費習慣不一樣,儲蓄偏好也不一樣。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居民儲蓄意識普遍較強,儲蓄率較高﹔歐美國家居民超前消費意識較強,儲蓄率較低。而M2統計口徑中正包括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因此中國等亞洲國家的M2普遍較高,M2與GDP的比值也較高。
再次,不同國家M2的統計口徑與可比性存在差異。世界各國的貨幣統計中,狹義貨幣M1的統計口徑基本相同,而廣義貨幣的統計口徑多有不同。這就導致雖然同為“M2”,但其實不同國家“M2”的含義各不相同。比如,美國M2中的定期存款僅包含金額10萬美元以下的,我國M2中統計的定期存款則沒有數額限制。印度M2的統計范圍很窄,范圍更寬的M3才與我國的M2大致相當。因此,直接採用各國公布的M2數值與GDP作簡單橫向比較會存在很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