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委副主任李成貴已連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從研究到實踐,他深知“三農”領域的重點難點所在。“一批批青壯年農民離開村庄,老年農民慢慢離開人世,空心村的明天在哪裡?”
今年全國政協會上,李成貴委員的提案聚焦“空心村”,他建議重視村庄空心化現象,按照推進城鎮化的思路,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他在各地農村調研發現,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很大部分農民工不會再回到村裡居住。“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農民工很多也已經不適應村裡的生活了,新生代農民工更是不適應。”
李成貴和同事們以大范圍村庄調查數據為基礎的估算表明,當前我國村庄空置面積超過1億畝。
“城鎮化浪潮滾滾向前,一方面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用地,另一方面,很多空心村土地廢棄空置,如何讓兩者有效對接?”長期從事“三農”研究的李成貴認識到,合理施策,穩妥推進空心村綜合整治,既可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在李成貴看來,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要“雙輪驅動”,構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型城鄉關系。“從操作層面上看,空心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覆蓋的成本很高。如果在科學規劃、保護好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在城鎮規劃區內推進村庄的適度集中,一部分村庄作為保留村,另一部分則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合並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更有利於盡快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李成貴認為,隨著城鄉社保標准的接軌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依附在戶籍上的權益將逐步淡化,這些新型農村社區將成為城鎮體系的重要末端。
作為“三農”政策制定和實踐推動的重要參與者,李成貴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市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其中一種模式通過加強土地整理,新增土地1/3用於復墾,1/3用於建設居住和配套服務設施,1/3用於產業發展,很好地解決了“地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農民收入怎麼增”等問題。“土地一活,整個農村都活了。”
通過調研和思考,李成貴對下一步履職重點,有了明確的方向:為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創新土地利用方式,更好推進城鎮化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