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中國中藥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我國中成藥產值達2882億元,同比增長20.8%﹔飲片產值692億元,同比增長27.1%。而與行業規模迅速膨脹不匹配的是,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劣質飲片大行其道已成頑疾。
國家藥監局最近發布的案例顯示,2012年,廣東、江西等各地查處了多個銷售中藥或中成藥假藥犯罪團伙,涉案金額都在千萬元以上。而盡管近年來,國家藥監局不斷加大對中藥材市場的整頓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業內專家指出,由於中藥材種植較為分散,中藥材造假現象並未根治,應從種植源頭把控中藥質量。
利潤驚人
中藥材造假手段不斷翻新
四川省新荷花飲片有限公司董事長江雲告訴《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中藥材是特殊商品,一般消費者缺乏識別藥材及飲片真假優劣的能力,而目前獲得中藥材的渠道除了有醫院、藥店、集貿市場等正規途徑外,還有一些不正規的渠道,如街頭小販、民間草醫、游醫、廟宇、巫師,甚至騙子等,導致經常有人購得偽劣商品。
據他介紹,中藥材造假手段也在不斷地翻新,有的偽造品竟可達到真假難辨的程度。
一是模制。即根據一些藥材的形狀先制成一定的模具,然后用其他材料入模具壓制。如用澱粉、石膏粉調制入模制造“冬虫夏草”。
二是造形。將一些物品經過刀刻定形,再打光、染色或縫合加工成一定形狀,冒充正品藥材。如以雞蛋、明膠等物質加工成菜花狀團塊,充紫河車。
三是染色。掩蓋藥材本身不良外觀的染色手段花樣繁多。如用葡萄皮加顏料染制,冒充山茱萸。
四是熏制。常見於檀香偽品。多用無藥用價值的檀香邊材木塊,亦有用其他類似色澤的硬質木塊,噴香精充檀香。
五是摻雜。主要是將砂石、泥塊、塵土、滑石粉、石膏、明礬、鹽、糖等,以各種手段摻入正品藥材中。
江西省九江市食品藥品檢驗所中藥室主任盛曉靜說,將中藥飲片染色增重出售是一個新現象。染色增重主要是將一些外形相似、色澤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假冒正品飲片,如用白芍的根莖部分染色加工成川烏,用紅薯染色加工成首烏等。
上海市中藥質量監督檢驗站副主任藥師葉愈青說:“名貴中藥材每千克價格動輒上千元,造假的利潤相當驚人。”據安徽省一名中藥材經營商介紹,增重劑價格每噸僅為數百元,而不同的藥材每增重一千克,就可以賺數百元乃至上萬元。
江雲指出,部分中藥飲片企業為暴利鋌而走險,肆意染色摻假,對中藥飲片行業和中藥產業有兩大危害,一是壓榨了正規運營藥企的生存空間,影響中藥飲片行業的良性發展﹔二是使中藥行業的信譽受到沖擊,讓老百姓對中藥的信心逐漸缺失。
愛傍名牌
銷售過億元中藥產品易被假冒
公安部、國家藥監局最近發布的案例顯示,2012年4月,江西省萬安縣公安機關查獲丁桂兒臍貼、小兒腹瀉貼、京都念慈堂枇杷膏、小兒生血源、冬虫夏草口服液等假藥100余種2萬余盒、大型假藥生產設備12台、生產流水線3套,案值1500余萬元。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修正藥業的斯達舒、同仁堂的六味地黃丸、以嶺藥業參鬆養心膠囊、奇正藏藥的消痛貼膏、亞寶藥業丁桂兒臍貼、雲南白藥集團的部分藥品等市場銷售量超過數億元的產品,市場上被假冒較多。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我們的產品還在國家藥監局報批,市場上竟然已經出現了假冒產品。”國內一家著名中藥企業的相關人員說,甚至假冒產品的包裝盒、鋁塑封、產品批號都比原廠家做得漂亮。
修正藥業董事長修淶貴指出,因為斯達舒療效確切,成為許多胃病患者的首選藥物,在全國的銷售也越來越火。於是,假藥制造者自然也就盯上了。“一些犯罪分子制定了一個相當具有規模的造假計劃。他們購置了先進的設備,為了讓假藥逼真,甚至不惜花30多萬元購買了和修正藥業一模一樣的打碼機,造出假藥幾乎可以亂真。”修淶貴說。
“丁桂兒臍貼這個產品上市快20年了,銷量也非常不錯。但不法分子全盯上企業銷售好、知名度高的產品。”亞寶藥業董事長任武賢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