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 5月上旬,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在山東省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杜昌祚同志的陪同下,先后到山東東營、濰坊、濱州、濟南、泰安、棗庄等地,深入社區街道、城中村改造現場、企業車間、居民家中,重點就推進新型城鎮化及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市民化進行考察調研。
在濟南召開的座談會上,山東省政府相關部門就新型城鎮化推進工作情況向考察組作了匯報。辜勝阻認為,山東省農民工90%以上的是在本省流動,城鎮化最大的特點是就地轉移的城鎮化模式。城鎮化是一項長期的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推動城鎮化轉型需要深化一系列相關配套改革和科學規劃,而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於解決“人如何市民化”、“錢如何籌集”、“地如何集約使用”和“空間怎樣科學布局”四大問題。
辜勝阻表示,公共服務體制改革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問題。深化公共服務體制改革,首先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從廣度和深度兩個層面向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讓轉移人口有穩定的就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和安居樂業,解決“人如何市民化”問題。當前尤其要加強對農民工及農業轉移人口“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第一,完善教育經費保障體制,加大財政對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投入,全面實行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逐步降低隨遷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進入門檻。在解決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要著力破解異地高考困局,進行科學的異地高考制度的頂層設計,從全國通盤考慮研究和出台異地高考制度安排,使長期在輸入地就讀的隨遷子女能夠就地參加高考。山東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允許非戶籍考生在流入地參加高考,2014年起,有完整山東省高中學校學籍與學習經歷的合格畢業生可在山東省就地參加高考,與本地生享有同等錄取待遇。
第二,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逐步將農民工及隨遷家屬納入醫療保險體系,合理配置醫療服務資源,重視社區衛生組織保障農民工醫療服務的重要作用。
第三,深化保障房制度改革,逐步將農民工納入城鎮保障性住房的覆蓋范圍,降低農民轉化為市民的住房門檻,並從增大資金支持力度和增加住房供給兩個方面,確保農民在城鎮“住有所居”。要以解決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保障房為重點,擴大保障房房源,多渠道增加農民工住房供給,保障農民工能夠“有得住”。
第四,針對農民工不同類型和具體情況,構建和完善與農民工構成和特點相匹配的養老保險制度,同時要提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建立有效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制度。為加快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步伐,山東省省政府將其列入今年民生實事,計劃上半年出台相關政策,兩項制度合並實施后參保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將實現同步發放、同步增長。同時山東省不斷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推動流動就業農民工辦理跨省及省內跨市基本養老保險、省內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實現“無障礙”。
——市民化是一個長期融入過程,應通過職業培訓和文化牽引提高農民工素質,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為此,構建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和創業扶持體系,營造良好創業環境,推動農民工就地城鎮化。
——推動戶籍制度改革,要採取“因城而異,因群而異”的分類指導原則,分步重點推進解決“沉澱型”農民工流動人口及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問題,實施統一的居住証制度,並使居住証成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依據。
辜勝阻認為,要建立多元化的改革成本分擔機制和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解決城鎮化“錢從何處來”的問題。
一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渠道分擔市民化的改革成本。首先,要確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成本分擔辦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努力使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中央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對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支持力度,並承擔農民工市民化的特殊性支出﹔設計和推進相關稅收制度改革,規范土地財政為稅收財政,確保地方財政有穩定可靠的稅源,提高地方政府承擔市民化的能力。
其次,要完善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地方政府要逐步提高農民工市民化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集中解決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問題。企業要順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提高農民工的工資待遇和基本福利,為其辦理基本的社會保險以及分擔保障房的部分成本支出。要推進金融改革特別是農地金融的改革,使農民“沉睡的土地”變成其市民化的自有資本。
二要建立市場化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鎮化要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兩隻手”作用,通過產業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水平和收入水平。
政府要重視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力量,擴大民間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提高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要尊重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運用市場機制推動企業集聚發展實現規模效益,夯實城鎮化發展的產業基礎。要構建“進城打工學習—回流創業實踐”機制,依靠廣大民眾強烈的自我創業、自我發展的欲望,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發展民營經濟和草根經濟,以創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的能力。要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和草根金融,為農民工的草根創業和草根經濟提供金融支持。
此外,推進民營企業在城鎮建設的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和社會事業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在投資審批、土地、財稅扶持方面的待遇公平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泰安新泰市青雲街道福田社區以道路貨物運輸、商貿服務業、物業管理為支柱的多家集體企業,2013年實現集體經濟純收入達2800萬元,為立足自身推進城鎮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資金保障。
辜勝阻提出,城鎮化進程中最重要的物質要素是土地,要完善“確權、流轉、征用”等一系列環節,確保進城農民工土地財產權,推動土地高效集約使用,解決“地如何使用”的問題。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農村土地制度是土地問題的核心。農民隻有擁有離開土地的選擇權和處置土地的自主權,才能擁有市民化的基礎。為此,要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對土地“確權、流轉、征用”等一系列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賦能工作,完善農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轉或退出機制,控制征地規模和提高用地集約度,解決農民工進城的“后顧之憂”。
首先,要加快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盡快完成確權登記頒証工作。土地確權是土地流轉的前提條件,是農民工自主處置土地和獲取土地收益的根本依據。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的確權賦能,把直接用於生產的土地所有權落實到農戶個體,發放相應的証書予以登記確認﹔把用於公益、發展企業或其他集體經濟的所有權歸於農民集體,並通過折股量化等形式分配到個人。
其次,要探索建立農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轉或退出機制,提高土地流轉的市場化配置程度,降低農民與土地“鬆綁”的難度。土地流轉是現行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創新,不僅有利於盤活農村集體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實現土地集約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還有利於增加農民和農村集體收入,增加農民工進城置業創業的資本。要遵循農民自願和協商一致的原則,鼓勵進城落戶的農民工將承包地和宅基地進行流轉。要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宅基地、住房等土地資源的自由處置權,允許農民依法對土地以出租、轉讓、置換、贈與、繼承、作價入股等方式流轉。要研究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發揮土地作為致富資本的功能。
最后,要完善征地制度和用地制度,增加農民工土地增值收益,控制征地規模,提高用地集約度。要改革征地補償制度,合理確定國家、地方政府、集體和個人的收益分配辦法,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比例,防止地方以地生財而隨意侵佔和損害農民土地權益。要嚴格控制征佔規模,探索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進入城市落戶人口規模相挂鉤的土地利用機制。要提高城鎮用地集約度,通過相對集中布局城市建筑設施、密集組團發展等方式節約用地,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改變土地城鎮化大大快於人口城鎮化的局面。
辜勝阻強調,均衡城鎮化要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需要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層次城鎮體系,充分發揮大城市的規模效應和輻射效應,通過城市群建設,以大帶小,促進不同規模城市協調發展。促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應形成科學合理的新布局,優化城鎮發展格局,城鎮體系協調發展關鍵在於堅持“兩條腿走路”:
一是大力發展城市群來發揮中心城市的規模效應和輻射作用,以大帶小、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大城市要素集聚的規模經濟效益和中小城市吸納就業的社會效益﹔
二是通過發展中小城市和做大縣城來鼓勵更多的人就地城鎮化,減少城鎮化過程中的“候鳥型”和“鐘擺式”人口流動帶來的巨大社會代價。山東省將城鎮化空間布局分為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五個層級,重點推動農民就地城鎮化。城市群建設是未來山東半島推動城鎮化的大方向。城市群不僅可以發揮中心城市的規模效應和輻射作用,緩解其人口和資源承載壓力,而且還能增強周邊中小城市的區位優勢,提高中小城市吸引力,實現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協同共贏發展。
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應尊重城鎮化客觀規律,堅持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建立超越市縣的協調機制,打破資源分散、行政分割、管理分治所形成的壁壘,形成互補、共榮、多贏的局面。要理順城市群內核心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之間的關系,科學定位不同城市的發展目標、產業特色和功能定位,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帶小,進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梯度建設,形成不同城市合理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推進共同市場建設。要利用其外向型區位優勢,統籌發展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完善城市間和城市內部的快速交通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重視社區建設成為山東省城鎮化的另一個重要特色。部分地區通過“三集中”,即人口向城鎮社區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種田能手和經營大戶集中,奠定社區產業基礎,促進轉移人口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讓他們在就業創業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救濟、醫療教育、住房保障、民主政治權利等方面逐步與市民同權,加快了農村城市化進程。
泰安新泰市青雲街道福田社區是依托社區推動城鎮化的典型。該社區原本是個叫周家村的城郊村,老戶居民368戶,人口1186人,現在社區居民達到6000戶,20000余人。近年來,在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后,社區大力實施民心工程,著重解決居民住房、子女入學、社保投入等問題,提高社區居民的福利待遇,讓居民共享發展成果,社區居民基本過上了市民的生活。但是這種社區城鎮化的模式有其局限性,隻能在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農村地區進行,我國農村城鎮化必須更加注重以縣城為中心的城鎮化道路。縣城和縣域重點鎮是聯接城鄉的重要節點和統籌發展的重要平台,是城市之“尾”,是農村城鎮之“首”,能為推動就地城鎮化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從山東看,2005—2011年全省年均轉移農村勞動力142萬人,其中約27%在鎮內,50%在縣內,70%在市內,90%在省內。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推動就地城鎮化的重要著力點。(許 謹 劉江日 李洪斌 鄭 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