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日發布的《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3)N o.3》表示,2013年中國產業競爭力仍將處上升階段,但是當前中國產業的技術競爭力不強,部分傳統產業競爭優勢下降,建議有關方面高度重視相關產業的產業安全問題。
該研究所研究員、報告主編張其仔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盡管2013年中國產業競爭力總體上仍將有所提高,中國在全球產品空間中的位置也將延續從邊緣向中心地帶移動的趨勢,但是影響中國產業競爭力的不利因素值得高度關注。
一方面,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正處於調整期。從產品空間結構看,發達國家的產品空間結構出現了一種“專業能力極化”現象,就是其優勢越來越集中於部分有優勢的產品,形成價值關聯很強、體系效應明顯的產品集群。金融危機后,一些發達的產品空間結構更進一步趨於中心化,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競爭不僅會出現在部分高技術領域,而且將延伸到中等技術市場。
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擴散和產品的成熟,一些原來處於中心位置的產品會被邊緣化,支撐一國經濟增長的能力就會下降。當一國的競爭優勢越來越集中到特定的產品群之后,一個國家要繼續維持穩定增長,就必須發展新的能力,不斷地創造新產品,但目前發達國家創新能力有限。為了應對經濟危機,一些發達國家實施了再工業化的戰略,企業通過更先進的技術推動制造業的回歸,但實施的結果,是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出現逆向化的趨勢,與中國爭奪市場。在這方面,美國最為突出。
張其仔說,中國這幾年農產品和資源性產品的相對比較優勢下降,競爭力下降明顯,對進口的依賴越來越大。這固然有中國調整和優化出口結構的原因,但對部分產品而言,它反映的是潛在競爭優勢的下降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的強化。面對這種形勢,從長遠看,中國需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來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替代﹔短期內,中國需要通過實現進口的多元化來確保產業安全,需要建立一種與中國長期資源供給能力相適應的資源類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價格機制,提高中國資源的潛在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