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專家認為,就業壓力在連續3年走低之后的強勢反彈,是在各級政府出台並實施一系列緩解就業壓力政策、就業指導機構採取措施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大學生對就業壓力也有了相對的適應之后出現的,這一反彈也進一步印証了今年的“最難就業季”的說法。
■ 對話
超半數考研大軍為逃避壓力
這種過低的期望月薪,印証了今年求職者的就業之難。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熊漢忠認為,一味地降低期望月薪並不能真正解決就業難題。他建議大學生在求職中不可忽視組織能力、協作能力、進取心等軟實力。
新京報:和往年相比,今年在對大學生就業的調查中,有什麼值得注意的新現象嗎?
熊漢忠:有兩種現象十分引人注目。一是“被考研”現象。
數據顯示,今年實際考研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80萬(佔699萬畢業生總數的25.8%)﹔而在意願層面,參與此次調查的求職者隻有12%的人選擇畢業后考研。也就是說,在180萬考研大軍中,內心真正想考研的人也許還不到一半。是否為了回避暫時的就業壓力而“被動考研”,此現象令人擔憂。
另外還有“心創業”現象。連續幾年的調查發現,選擇畢業后自主創業意願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而每年實際創業的人數還不到畢業人數的2%,兩者相差十倍之多。絕大多數想創業的人最終沒有創業。
新京報:大學生應對就業壓力的方式合理嗎?是否應當調整自身心態?
熊漢忠: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對於組織能力、道德修養、協作能力、進取心、刻苦精神、工作熱情等用人單位所看重的素質卻被大學生忽視。事實上,這些被忽視的軟能力,更是求職者個人發展所應該具備的深層能力。
新京報:對於高校、政府部門促進大學生就業,有什麼措施和政策的建議嗎?
熊漢忠:調查中發現“二線城市最受歡迎”,各級政府要制定與落實相應的就業政策,因勢利導這一就業潮流,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真正走向二線城市乃至基層單位,從而形成一個就業的良性循環。
同時,大學生的創業熱情與實際創業比例不足形成反差,同樣也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反思。如果各級政府能夠為畢業生們提供更多的扶持、指導甚至獎勵,讓這些想創業的大學生有足夠的條件與信心去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那麼,就業壓力會因此而緩解許多。
■ 對話
90后女生隻求月薪三千元
還有一個月將畢業。時間悄無聲息,但黃燕飛(化名)越來越感到“緊張,脾氣大,喘不過氣……”
她認為,自己的變化,“都是工作惹的禍”。這個90后女孩正遭遇“最難就業季”。
黃燕飛是即將畢業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本科應屆生。去年,當她身邊大多數同學參加洶涌而至的招聘會時,她和同宿舍另外三名室友“氣定神閑,經常在圖書館或自習室上自習,備考研究生”。
看到身邊同學找工作回來總耷拉著腦袋,黃燕飛心中暗暗慶幸沒有加入求職大軍。
慶幸顯得急促又短暫。今年1月底,她考研失利。突如其來的就業壓力讓她一下慌了神。
今年3月,黃燕飛“被動”加入了求職大軍。她和全國數百萬應屆生一樣,網投簡歷,參與各種招聘會……面試。
一個月前,她投了50份簡歷,參與了十幾場面試。壓力一天比一天加大,與此同時,自己對職位的期望與薪金也在不斷降低。剛開始的面試還是與計算機相關的工作,接下來是門檻相對低一些的銷售工作,什麼賣保險的、賣醫療器械的,她甚至把簡歷遞到一家賣海參的商店。
最近幾日,一家IT公司決定錄用她,月薪隻有2500元,趕不上她心中的3000元底線。這一次她決定不問父母自己做主,接受這份工作,因為她害怕一畢業就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