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差距33倍:養老雙軌制面臨巨大挑戰 亟待改革--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城鄉差距33倍:養老雙軌制面臨巨大挑戰 亟待改革

2013年06月05日08:2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手機看新聞

揚子晚報 我國收入差距近一半是城鄉差距

城鄉差距33倍:養老雙軌制面臨巨大挑戰 亟待改革(網絡配圖)

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整體傾向仍然未能跳出城鄉隔離的二元體制。在社保資金投入量一定的情況下,這種重城輕鄉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實際上是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其結果是進一步拉大了城鄉間社會保障水平的制度差距,更加固化了二元經濟結構的城鄉壁壘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近日發布“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該調查顯示,我國不同類型養老保險差距大,政府或事業單位養老金中位數是新農合養老金中位數的33倍。

就業比例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這是眾所周知的自然規律,但最大降幅發生的年齡段卻值得注意和警惕。在養老保險上,我國城鎮戶籍人口發生的年齡段是50多歲和60歲出頭,而農村戶籍人口要65歲以后才會出現,60歲及以上人群的人均收入、人均支出、人均財產的城鄉差距很大。調查顯示,在城鎮戶籍人口中,45-49歲人群中的就業率接近80%,但在60-64歲人群中就業率就降到20%。但在農村戶籍人口中,60-64歲人群的就業率接近80%,80歲人群的就業率依然在20%左右。養老金中位數,政府事業單位是新農合的33倍,由此不難看出,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整體傾向仍然未能跳出城鄉隔離的二元體制。在社保資金投入量一定的情況下,這種重城輕鄉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實際上是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其結果是進一步拉大了城鄉間社會保障水平的制度差距,更加固化了二元經濟結構的城鄉壁壘。

農村養老怎麼解決?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老齡化,廣大農民對老有所養問題日益關注。雖然“新農保”解決了老人部分經濟問題,但經濟方面的幫扶只是一個方面,老人面臨的贍養問題,更多應源於兒女們在道德層面上敬老、養老意識的提高。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規模的轉移,農村青壯年跨地區外出務工逐年增多,淡化了孝敬老人、贍養父母的傳統觀念,以家庭養老為主的農村傳統養老制度面臨新的挑戰。據報道,在養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來的農村,老年父母,特別是父親通過盡可能參加農耕及其他有收入的勞動來減少子女的贍養負擔,他們甚至承擔起外出就業子女所留下土地的耕作。若是子女無心贍養或無力贍養,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淒涼。可以說,農村老年父母對子女養老負擔的減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老年人主動和被動降低生活水准、延長親身勞作時間基礎上,遠未達到“體面”養老的狀態。究其原因,盡管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形式上已經具備了政府、企業、社會、個人責任共擔的輪廓,但沒有弄清農村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沒有建設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使同樣養老困境的廣大農民無緣分享現代化的成果。

農村養老既是億萬農民面臨的現實需求,也是各級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當前,縣鄉兩級政府的財政來源單一,財政壓力較大,加重了社會保障基金籌集的風險性。因此,現階段應專門建立面向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險體系,實行中央、地方統籌和個人繳費相結合的“統賬模式”,設立針對農村養老保險的專項基金,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有效籌集。必須指出,農村老服務體系並不是孤立的,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並不能僅僅依靠單方面的資源,而是應當加大整個社會的支持力度。現代意義上的“家庭養老”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是指純粹由家庭來贍養老人,政府與社會並不有所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家庭養老”是指在大力張揚孝道文化的背景下,在政府盡其所能提供低標准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由子女來管理老人的吃、住及其生活照料,提供精神慰籍。由是觀之,在養老事業上,政府、社會、社區、家庭都應真正重視起來,整個社會要營造尊老愛老的氛圍,農村社區要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服務,子女也要切實盡到贍養義務。

 

 

(責編: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