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城千輛”目標落空 新能源車咋不受待見?--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十城千輛”目標落空 新能源車咋不受待見?

2013年07月09日07:35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 (魏倩 李斌 彭亮) 本應在2012年底收尾,相關部門的驗收工作也早已結束的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示范工程,截至目前還未對外公布結果。經人民網財經多方了解,從各個城市推廣數量與目標上看,這項計劃已經落空。

出於尋找替代能源和環保的考慮,2009年時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和工信部四個部委聯合推動了一項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主要通過提供財政補貼,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

這項計劃共有25個城市入選,很快制定四年內新能源汽車增長1萬-3萬輛不等的目標,包括北京、上海、重慶、長春、大連、杭州、武漢、深圳、濟南、合肥、長沙、昆明、南昌、天津、海口、鄭州、廈門、蘇州、唐山、廣州、襄樊、呼和浩特、沈陽、成都以及南通。

完成情況與目標差距甚遠

人民網財經日前聯系上述25個城市採訪之后,截至發稿時僅收到杭州、合肥、長株潭三市、沈陽等四地相關部門回復的信息,此外大多數城市未回應,部分城市甚至存在相互推諉或避而不談的情況。

據科技部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25個城市共示范推廣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2.74萬輛。其中,公共服務領域2.3萬輛,私人領域0.44萬輛,今年3月底將完成財政補貼清算。

這意味著,25個城市示范推廣的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平均擁有量為1096輛。表面看似完成計劃,但實際上推廣的節能汽車大多集中在合肥、杭州、深圳、北京等寥寥幾個城市,部分城市未超1000輛,進展緩慢。根據公開報道,第二批入選的唐山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足50輛,而其目標是到2012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660輛。

沈陽市發改委提供給人民網財經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份該市共採購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1003輛,上線運營的有908輛。而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混合動力公交車示范規模為2116輛,但純電動汽車卻未正式投入運營。

就算推廣情況較好的城市也與當初雄心勃勃的目標相差甚遠。例如,深圳市在2009年制定計劃提出,到2012年末新能源汽車運營達到3.4萬輛,其中私人購買為2.5萬輛。目前來看根本未完成,截至2月底,深圳新能源私家車數量1064輛。

合肥市截至到5月份推廣新能源汽車5450輛,數量位居全國首位。但是與其規劃目標相比差距也甚遠。根據規劃,到2012年合肥推廣新能源汽車2.25萬輛。

“補貼資金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工作的開展,但是國家對純電動公車的支持政策優勢並不明顯。”合肥市科技局總結認為。

而因推廣租賃模式受到業界稱贊的杭州市,截至今年4月底,共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2563輛,其中混合動力車1095輛,新能源汽車1468輛,私人購買大約有100多輛。但是杭州此前計劃到2012年底要推廣2萬輛。

即使有過奧運會和世博會大力推動的北京和上海兩市在后期新能源汽車推廣也非常乏力。上海市的目標是到2012年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至2萬輛。而截至到今年6月底,這一數據僅為300多輛。

在2012年初時,第一電動研究院發布一份《2011年度中國新能源大巴示范運營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2011年10月,25個試點城市僅完成新能源車的推廣目標的38%左右。

沖動已過 新能源汽車發展轉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十城千輛”效果來看,是正常的。“一些試點城市本身不具備新能源發展的條件,但地方政府好大喜功,急於求進,對實際問題沒有具體研究,盲目給予厚望,造成現在騎虎難下的局面。”

比如,有關統計數據上報就因此往后延。南昌市科技局一名相關人士告訴人民網財經,以往數據統計都是截至上年底,但現在要求數據延后統計上報。因此,直至端午節前該市尚未有正式數據出來。

雖然此前的目標沒有完成,但記者從採訪的情況以及業界的探討來看,經歷過數年的熱潮和沖動,企業、學者和政府都已經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的問題,開始轉向冷靜思考。

杭州市政府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汽車工業處處長何秀林就向人民網財經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存在著電池安全性、充電的便捷性等系列問題”,“價格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補貼至少在示范推廣來說很重要。

杜芳慈也表示,主要就是車的質量和價格,現在這兩個問題都沒有解決。隻有新能源汽車成本降下來,技術發展到跟傳統汽車相差無幾時,才會有競爭力,商業化就來了。

何秀林提出,新能源汽車要全面覆蓋傳統汽油車尚需時日,需要創新運營模式,比如就當作城市代步車。“非得跟傳統汽油車來比,就不用示范運行了”。他還認為,車企和政府都應起帶頭示范作用,“要不然有什麼理由讓別人買這個產品”。

而在全國推廣示范最好的合肥市,也向人民網財經列舉了試點三年來存在的問題,這包括:試點期間基礎設施建設競爭機制不明顯,國家電網高成本投資建設充換電站,后期極有可能收取高昂的服務費,影響用戶應用。各地新能源汽車充電電價不統一,基礎電價未確定,為充、換電基礎設施運營商成本核算帶來困難。此外,電動車成本高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主要原因是推廣新能源汽車為“政府主導”。

合肥市科技局在給記者的材料中建議,國家出台充換電基礎設施的具體文件,引入競爭機制,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並盡快出台優惠的新能源車充電指導電價。同時還建議國家層面出台相關規定,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帶頭應用新能源乘用車,鼓勵在政府公務出行中大規模應用新能源汽車。

 

 

(責編:達昱岐、李海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