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刻不容緩 破難題不走老路--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調結構刻不容緩 破難題不走老路

顧陽

2013年07月12日09:03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最新公布的6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9%,其中,郵政快遞、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環保治理服務業及公共設施管理業等新興服務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保持在58%以上。這個指數近年來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較高水平,說明中國的服務業活動趨於活躍。

  服務業的穩步發展及在產業結構中比重的不斷提高,正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穩中提質”的一種表現。

  實際上,在人們更多“糾結”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時,中國經濟結構的“質變”已然發生。當前,我國正處於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而經濟結構調整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依靠市場機制加快結構調整刻不容緩。

  經濟結構悄然“質變”

  盡管今年第二季度主要經濟數據尚未出台,但從一季度的數據及各地經濟運行情況來看,經濟結構出現了積極變化。這些新的動向被有些經濟學家稱為“新結構”。

  從需求結構來看,消費的貢獻率持續增大。一季度7.7%的經濟增長中,有4.3個百分點是由最終消費貢獻的,貢獻率是55.5%,而去年全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說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不斷提升﹔

  從產業結構來看,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9%,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同期有明顯提高,說明高技術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先導產業,正推動各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創新驅動的能動性大大提升﹔

  從城鄉結構來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及消費增長超過了城鎮。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9.3%。城鎮消費增長12.2%,鄉村消費增長13.9%。說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趨緩﹔

  從區域結構來看,區域增長顯現協同化。西北部、中部以及東北部增速持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中西部出口增速大幅度上揚,全國出口的中心向西部轉移。說明區域結構漸趨協調。

  以上這些數據及動向表明,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在提高。這很大程度上是我們主動調結構的結果。穩增長、控物價雙目標的實現,為加大力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調結構“躲不開繞不過”

  結構調整是世界經濟共同面對的話題,也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永恆主題。為了走出經濟低迷,各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都加快了結構調整的步伐。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調結構更是“躲不開繞不過”。

  事實上,我們對於結構調整重要性的認識不可謂不早,也一直在推進。從“九五”計劃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就提出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考慮到當時我國經濟已連續10年高增長,以及顯見的產能過剩,有關部門著手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旨在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過熱。但從結構調整明確提出至今,3個五年規劃過去了,各地在結構調整方面的實際成效離預定目標仍有不小距離,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一再困擾著中國經濟。如產能過剩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產業發展布局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問題等。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經濟結構上的失衡長期被高增長所掩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速度上,目標就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結構調整未成為當時要解決的主要矛盾。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積極應對危機又成為這幾年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調結構的步伐不得不再次放緩。

  然而,結構調整的任務越來越迫切。隨著中國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中國的發展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國際國內的實際形勢看,以往那種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外延式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也面臨挑戰,繼續做大增量的空間所剩無多,當務之急必須是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更高質量、更好效益的經濟增長。

  結構調整也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看到,全球制造業生產力布局已經發生改變。各國和地區普遍意識到過分倚重金融業造成經濟結構失衡的弊端,紛紛強調回歸實體經濟,將高新技術、綠色環保產業、人力資源儲備作為重點,目的就是要佔據未來經濟領域的制高點。這也在倒逼著我國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加速轉型升級。

  轉型之痛考驗勇氣智慧

  以往我們提及結構調整,更多想到的是出台產業發展規劃,淘汰落后產能,關閉“五小”等行政手段。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用政府的力量來主導結構調整,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市場之於結構調整的基礎性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和參與,扭曲了資源配置,造成一哄而上、盲目擴張的現象,也帶來了資源的浪費和較低的效率。

  經驗和教訓凝結成一個共識:結構調整一定要引導經濟增長從單純的速度追求,轉向更加注重就業與收入增加、更加注重市場作用發揮的軌道上來,堅持把市場的問題交給市場解決,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市場問題。為此要破除兩大障礙,一是傳統觀念,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路徑依賴。一句話,調結構、破難題,決不能走老路。

  有人擔心,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穩增長與調結構如何協調?實際上,結構調整所做的正是通過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盤活存量,由此帶來效率和產品附加值提升,進而帶動經濟的增長。

  還有人擔心,結構調整會帶來企業的虧損,甚至倒閉破產。結構調整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市場機制優勝劣汰,是我們面對轉型難以避免的“陣痛”。企業的兼並重組甚至退出市場,本身是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

  結構調整從哪裡入手?關鍵是調整需求結構,核心在於擴大消費。不僅要加快促進傳統產業升級,還要在培育產業新優勢上下足功夫,特別是要在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盡管當前經濟總量尚不能與傳統產業相提並論,但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與日俱增。同時,還要加快培育一批消費新亮點,加快調整收入分配等。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以深化改革健全市場體制機制的力度不斷加大。簡政放權、財政稅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在穩步推進,下半年還會有新的改革舉措陸續出台。這些都將進一步助推結構調整邁出更大步伐,從而更好地釋放市場活力。

  實踐表明,隻有調整才有出路。但結構調整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摒棄傳統的投資依賴,扭轉失衡的增長結構,注定是一場勇氣和智慧完美結合的攻堅戰。調整得越快,就越能為經濟轉型發展贏得時間﹔調整得越到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就越高。(顧陽)

  (經濟日報 顧陽)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責編:郝帥、喬雪峰)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