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專家和企業負責人的看法和建議。
李克強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多年未有的錯綜復雜局面。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國內經濟發展中的“兩難”問題增多。應對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氣,用新視角和新思路,正確認識發展大勢,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把握好、運用好宏觀政策,統籌施策,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李克強說,從國內外實踐看,經濟運行出現一定波動,有客觀必然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今年要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對此,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但也要付出許多努力。
李克強說,我國經濟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更加注重依靠轉型升級。在這種情況下,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不僅要繼續用好已有的行之有效的辦法,還要適應新形勢,創新思路運用新舉措,統籌考慮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形成科學的宏觀政策框架,給市場以穩定預期,為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結構為著力點,釋放改革紅利,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自我調節的作用,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后勁﹔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或防通脹,與調結構、促改革的中長期措施相結合,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李克強強調,把握好合理區間和政策框架,必須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針對性,既要深入研究戰略性、規律性問題,也要敏銳捕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既不能因經濟指標的一時變化而改變政策取向,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也不能對經濟運行可能滑出合理區間、出現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應對准備。要把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創新驅動,既穩當前、又利長遠,一舉多得,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對於總理的講話精神,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學者做了解讀。
“上游行業去產能疊加政府企業去杠杆,將導致經濟收縮幅度加大,目前看經濟還處在回落區間。所以說,政策守住"下限"的壓力要大於"上限"。而且,就業是個滯后指標,要結合去產能和去杠杆的進展一起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判斷,目前結構調整的重點是產能過剩,而且這次集中在上游領域,去產能的周期比預想的要長,這就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政策環境。
巴曙鬆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從年初確定的7.5%增長目標看,目前基本處於合理的區間。從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期進入到中速增長期。從短期波動看,中國經濟結束了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的持續回落態勢,二季度已逐步趨穩。因此,整個宏觀政策的重點轉向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增長點。
“宏觀政策穩住的態度,表明不會釋放過度寬鬆的政策信號,否則可能會導致產能的進一步過剩和惡化。宏觀政策穩住的關鍵在於托底,守住經濟增長的底線,而不在於推高。”巴曙鬆說。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總理明確地說“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說明當前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下行風險,物價快速上漲壓力也未完全消除。雖然2012年CPI漲幅已降至2.6%,但通脹的潛在壓力在未來幾年仍然較高。
“但短期看,當前有一個國民經濟的承受問題。經濟增速從2011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連續7個季度下滑,今年又兩個季度下滑。現在物價形勢有些緩和,夏糧豐收,是不是有可能在增長目標上放一放。”蔡志洲說。
對於金融改革方向,巴曙鬆表示,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與1998年的差異,決定了新一輪金融改革不可能再圍繞修復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展開,改革的邏輯必然切換到服務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上來。這也意味著,推動直接融資市場發展、加快利率市場化等改革舉措比以往更加緊迫。未來的重點在於,放寬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和貸款損失核銷權﹔推進金融支持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提高資本市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效率﹔同時改革還將推進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放開等。
“此前"金十條"的出台顯示政策重點在於保持總量政策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重點在於促進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從目前已經出台的政策看,更多是一些分歧不大、短期內可以進入操作層面的金融改革舉措,后續改革措施還可有所預期。”巴曙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