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結構調整(如何看待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措施)--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如何看待結構調整(如何看待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措施)

——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元春<BR/>

本報記者  白天亮

2013年07月22日04:32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蔡華偉

  調整經濟結構既是解決當前經濟運行深層次矛盾的現實選擇,也是拓展未來發展空間、提供長期動力的根本途徑。今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調結構。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哪些成效,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元春。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中西部經濟加速上揚、能耗水平下降,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7.6%。劉元春認為,速度有所回落,卻包含了令人欣喜的內容,最突出的就是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

  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不論是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就業數量,都穩居三類產業首位。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8622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17037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112350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在總量上與第二產業接近,在增速上領先。固定投資方面,上半年第二產業投資78052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投資99382億元,增長23.5%,第三產業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就業方面,第三產業自2011年以來已穩居吸納就業的第一位。

  整個服務業中,新興服務業表現尤其突出。6月份的數據顯示,郵政快遞、互聯網信息服務業、電信傳輸服務業、環保治理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保持在58%以上的較高水平。

  服務業的快速崛起,與我國多年調結構的努力密不可分。以各地紛紛爭取的“營改增”試點為例,營改增消除了重復征稅,將二、三產業的抵扣鏈條打通,購買服務可以抵稅,大大激發了企業採購現代服務的積極性,使服務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好時機。國家工商部門的信息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第三產業實有企業1013萬戶,首次突破千萬戶大關,佔企業戶數超七成。

  從區域結構看,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步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經濟增速在產業梯度轉移的作用下加速上揚。考察工業增加值,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其中東部增長8.7%,中部增長10.0%,西部增長10.5%。考察固定資產投資,全國上半年增長20.1%,其中東部增長18.7%,中部增長23.6%,西部增長22.7%。一季度增速最快的10個省區市中,中西部地區佔據了8個席位。

  從要素投入結構看,今年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4%。其中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4.3%,大大低於同期7.7%的GDP增速。劉元春分析,能耗水平下降,既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也是結構調整的結果。佔全社會用電量近半的六大高耗能產業(電力、鋼鐵、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等),一季度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而耗能較低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

  調結構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我國面臨消費率偏低、產能過剩、現代服務業水平不高等矛盾

  調結構不可能一蹴而就。劉元春表示,調結構納入我國宏觀政策目標已有數年,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不過從總體上看,這些效果仍是局部的。調結構、促轉型依舊任重道遠。

  劉元春認為,當前比較突出的結構性矛盾有三方面。

  其一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偏低。長期以來,我國存在消費與投資失衡的狀況。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45.2%,拉動GDP上漲3.4個百分點,較一季度和去年全年的水平均有所回落。同期,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53.9%,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居於首位。

  其二是部分產業出現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這主要表現在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去年以來,相關部門大力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各地也關停並轉了大量小鋼鐵、小水泥,但新增的、非落后工藝的產能也在不斷形成,總量不僅沒降低、甚至還在增加。劉元春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過數輪產能過剩,眼下這一輪程度大、影響深,化解的難度大。

  其三是服務業雖有穩步增長,但現代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一方面,金融、航運、信息服務、物流等行業的高端服務部分發展不足,一些產業還在起步階段﹔另一方面,創新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尤其是服務產品、服務手段、制度等方面的創新能力較弱,導致產業能級較低。特別是金融、法律、研發、創意、廣告、物流倉儲等高端的中間需求行業(生產性服務業)產出在全部服務業產出中的佔比還遠低於發達國家,這也意味著我國現代產業分工體系還未完全形成。

  劉元春表示,這些問題既說明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問題的嚴重性,也說明了進一步推進結構調整、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經濟健康與否關鍵看結構,推動結構調整說到底要靠改革

  深入調結構,當前應從哪些方面著力?

  劉元春認為,首先要處理好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關系。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就業形勢基本穩定,能夠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調。在“守住底線”的基礎上,即經濟增速、就業水平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不超出“上限”,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調結構上,不能因為要保証經濟較快發展而忽視質量和效益,放鬆結構調整。特別是宏觀調控,應從短期“穩增長、控通脹”等目標,更多轉向“促改革、控風險、調結構”上,堅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發展服務業、創新驅動、淘汰落后產能為抓手,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要跳出結構調結構。”劉元春說,調結構不是具體盯著哪個產業、扶這個產業壓那個產業,而是要從機制著手、從更高層面著手,尊重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減少政府過度的干預。

  比如化解產能過剩,根本出路還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矯正和調節作用,建立長效機制。包括減少審批,建立新型准入制度,以經濟性管制為主轉到社會性管制為主,例如用節能、環保、安全生產等三個指標來對投資項目進行約束和管理。而政府則強化信息披露和服務職能,建立產業發展預警機制,用及時、完整、准確的信息引導社會投資,讓投資者真正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經濟健康與否關鍵看結構,推動結構調整說到底要靠改革。”劉元春表示。他認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當前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的改革和轉變,推動行政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帶動財政稅收、分配、投資、金融、國有企業、資源性價格等領域的改革。今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多次強調簡政放權,是一個很好的信號。這一理念務必落到實處,真正做到“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22日 10 版)
(責編:蘇楠)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