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花費100萬留學變海帶 找個工作三四千--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海歸花費100萬留學變海帶 找個工作三四千

姜春媛

2013年07月31日14:11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海歸花費100萬留學反海帶 找個工作三四千

  編者按: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而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6.5%,相比去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宏觀經濟數據,乍看上去似乎是政府和經濟學家的事,但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那麼,這些宏觀經濟又是如何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的?廣義貨幣突破百萬億銀行卻“錢荒”?為什麼國內就業壓力會增大?新華網繼續推出“宏觀經濟·微觀生活”系列稿件,對宏觀經濟和政策是如何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進行逐一解答。

  “這幾個月是‘海歸’分批畢業高峰期,我身邊不少同學都回來了,就業形勢嚴峻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已回國兩個多月的方念覺得自己不是“海歸”是“海藻(還找)”,澳大利亞留學6年,獲得碩士學位后想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找份工作卻一點都不容易,兩個月內投了幾十份簡歷,接到的面試也隻有六次,目前隻拿到了一家名氣不大的咨詢公司媒體公關的職位。

  數據顯示,2005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籍學生希望留美工作的比例高達89.4%﹔近年來,由於出國留學人數激增,加上國外經濟狀況不佳及簽証政策收緊等因素,2011年,這一比例已降低到82%﹔2012年,中國留學人數總數為39.96萬人,各類出國留學歸國人員總數為27.29萬人,也就是說有七成留學人員回國發展,形成了“史上最大回國潮”。與此同時,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99萬,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另一方面,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對外貿易增速回落等因素影響, 國內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下降了15%,這也使得無論是“海歸”還是國內大學生都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留學花了100萬,找個工作三四千,值嗎?

  近日,一則消息引起了方念的注意:24歲的“海歸”孫延宇通過網絡求職,找到東莞一份號稱一入職月薪就可以有四五千的“工作”。到東莞后他才發現這是一個傳銷組織。因為拒絕加入,孫延宇被傳銷人員群毆至死。

  “雖然這只是極端事件,但看來擁有海外學歷的‘金字招牌時代’真的終結了。”方念說。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出國前考各種考試、各種語言突擊班,來回機票等各項雜費合計為3萬元左右,出國之后學費、住宿費等生活費每年20幾萬。當然,打工貼補了點。但總體算下來,本科加上研究生一共也花了100萬。

  對於方念來說,現在拿到的這個OFFER有點“雞肋”,干吧,專業不對口不說,工資不高,上升空間也有限﹔不干,就還是個“海待”。“我上了這幾年學,都算下來花了有100萬,如果拿著一個月三四千塊錢的工資,即使不吃不喝不租也不買,都得20年才能勉強把留學的錢賺回來。”方念很矛盾,他說,每次面試都發現在排隊的人中,好多都有海外留學經驗。

  “在國外留了學,以為已經鍍了一層金,沒想到回來找工作還是那麼費勁,更不用說多掙錢了。出國這幾年家裡給我拿的錢,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掙回來。”方念有些氣餒,“這學留得有些不值。”與方念相比,她的學姐蘇莉雯就比較幸運了,回國后,她在國內一家營銷機構從事海外市場推廣工作工作。蘇莉雯說,與其他畢業一年還沒有就業的同學相比,她現在無論從工作前景還是收入水平來講都算好的了,“我原來的求職目標是進入大國企或者銀行,但今年的形勢讓我不得不調整了方向。今年許多銀行和企業縮減了招聘計劃,連博士想進去都難,更別說我這碩士了,隻能犧牲此前所學的專業,重新開始。”能找到現在的工作,蘇莉雯已經知足了,不過,專業知識無用武之地,這也成為這些海歸跨行就業后的遺憾。

  一般情況下,“海歸”常傾向於選擇可同時發揮其專業特長和語言優勢的職位,但職位要求通常與這種預期存在落差,這也促使不少海歸求職時根據現實情況調整求職預期和就業方向。

  “很多同學因為想在國外工作、簽証等原因留不下,想回國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猶猶豫豫地呆在國外,成了‘海泡’。”蘇莉雯告訴記者。

  記者在互聯網上發現了這樣一組名稱:留學人員回國受重用者叫“海鮮”﹔“海歸”中的明星叫“海星”﹔不斷找工作的叫“海藻”﹔扎根海外且有一定基礎的的叫“海根”﹔拿不定主意,在留學地和國內之間左右不定的叫“海泡”﹔學術背景不高、找工作很難的叫“海草”。[]

  一項調查顯示,“海歸”回國后的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年薪不足4萬元,6 7. 2%年薪不足6萬元。這與動輒數十萬元的留學成本相比,投入產出極度失衡。

  多重因素導致海歸“失業”

  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隨后,歐洲部分國家爆發了主權務危機。自此以后,歐美許多發達國家出現經濟衰退,企業裁員、新增就業崗位銳減,讓本已緊張的歐美就業市場雪上加霜,外國留學生更是“一職難求”。從那時起,“回國”就成了許多海歸的共同選擇。

  一位已入法籍的“海歸”給記者講述了她的故事,前幾年她和丈夫留學結束后就留在法國開了一家餐館,后來有了孩子,生活還算舒適安逸。但是從金融危機開始,他們餐館的生意就變得不景氣,今年更是每天隻有30-40個客人,基本維持不下去了,於是她們決定賣掉餐館,先回到中國。

  “我和我丈夫希望回國尋找從事中法貿易的機會,但是進展得並不順利。”她告訴新華網記者。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首席經濟學家黃峻分析,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出國留學,而近年歐美國家經濟不景氣,本國就業已經相當緊張,自然會導致大量“海歸”回國就業,而國內經濟環境也同樣處於困局中,制造業不景氣,出口增長放慢,大部分企業的轉型升級也沒有找到方向,這些“海歸”找工作就變成了一件難事。

  浙江某外貿進出口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以前每年招聘200多人,這些人員很多都是“海歸”,而今年少了一多半。“今年國內經濟環境差,出口貿易也難做,對我們企業影響很大,而且我們這個行業競爭壓力很大,增長空間並不明顯,從節約成本角度考慮,‘縮編’是理所當然的。”

  “由於大環境的原因,今年許多企業對於無論是‘海歸’還是本土畢業生都縮小了招聘規模,待遇也不比當日,所以也造成了一些‘海歸’在求職中的心理落差很大。”北京一位多年從事留學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的老師對新華網記者坦言。

  以往,“海歸”在求職中有優勢:有海外學習生活背景、視野開闊、外語水平高等,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加深,國內畢業生素質提高,這種優勢越來越不明顯。江蘇一企業負責人表示,“海歸”雖有視野優勢,但過高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他們的選擇,另一方面,近幾年隨著出國留學人員的迅速攀升,“海歸”的整體素質也魚龍混雜。

  “不足之處在於對本土市場不太了解,有的‘海歸’受西式思維的影響,在融入本土企業文化以及和同事相處、客戶交往中會出現一些不適應。”某國企人力資源總監說。

  多數“海歸”6個月內能找到合適工作

  前不久,上海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留法海歸與企業面對面”的招聘會,包括17家法資企業在內的21家企業設攤募才,共推出87個職位,引來500多名“海歸”到場應聘。

  來自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顯示,近幾年,我國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都在20萬以上。

  李瑜敏曾在英國留學五年、攻讀電子商務,她告訴記者,她不會因為自己在國外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想當然地覺得可以拿更高薪水、得到更高職位,何況大家都感覺到現在找工作困難。

  人力資源業內普遍認為,“海歸”求職心態越發平和,符合大勢所趨。

  “海歸”真的過剩了麼?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則認為,目前,“就業難”是個普遍現象,是由就業市場的供需不平衡決定的,不能因此說“海歸”過剩了,而是整體的人才供給都過剩了,供大於求。“與此同時,‘海歸’就業難也說明現在的用人單位招聘趨於理性,‘海歸’群體整體的競爭力得到了客觀評價。這是一種合理的現象,‘海歸’也應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水平客觀的定位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我們一項調查顯示,多數‘海歸’在6個月之內還是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日前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816家中國雇主中,約51.5%計劃在第三季度增聘人手——盡管中國雇主的招聘意向仍是亞太地區最強的,但已降至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

  面對包括‘海歸’在內的大學生就業難,北京大漢九鼎研究院院長賴偉民認為,由於歐美經濟尚未復蘇、中國經濟逐季回落的局面下,就業難肯定還會繼續,結構性矛盾還會更突出。對此,國家應從宏觀角度做一些努力,如降低企業負擔,向民營企業開放壟斷行業,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鼓勵拉動就業效率相對較高的新型服務業發展,進一步為創業提供政策、資金、創業輔導等幫助。

  而作為“海歸”本身來講,黃峻分析指出,在國內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直接出國留學,往往在回國后,發現“兩頭不到岸”。在海外缺乏文化與價值觀的一致性,回國后,又發現很多東西跟海外不一樣。所以,如果做好回國就業打算,就要盡早熟悉國內情況。

  此外,海歸就業難也是國內盲目留學熱催生的副產品,如何做到理性留學也是破題海歸就業難現狀的關鍵點。

(責編:達昱岐、劉然)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