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新型城鎮化怎麼看之一: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付長超

2013年09月07日20:49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城鎮化,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變著中國的命運,推動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鎮化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截至2012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57%,城鎮人口約7.2億。可以說,如果沒有城鎮化,就沒有我國今天的發展局面。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門邀請兩院院士及有關專家到中南海,聽取了城鎮化研究報告並與他們進行了座談。在專家座談會上,不少院士提到,中國的城鎮化率虛高,1億多農民工進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務,隻能算是“半城鎮化”。李克強表示,推進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

李克強的表態,突出了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核心特點。城鎮化以人為核心,就是要提高城鎮化質量,將目標放到造福百姓、富裕農民上去。

這種“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是將城鄉居民的利益置於首要位置,其核心是要著力解決農民和農民工這兩類人的問題,實現他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他們的生產方式需要現代化,這不僅包括從農業生產轉為工業、服務業等非農產業,也包括農業的現代化。另外,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要融入現代文明體系,形成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目前,農民工在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難題突出,“半城鎮化”人口大量存在,城鎮化質量並不高。現在有2億多農民工沒有城鎮戶籍,其中很多在城鎮中已經居住超過10年,但卻享受不到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並沒有真正的融入到城鎮生活當中。

農民工還面對著社會保障、住和就業難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外出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比例分別隻有14.3%、16.9%和24%,普遍存在繳費高、轉移難和接續難的問題。同時,城鎮裡的價和租金高,超出了大部分農民工的可支付能力,使他們很難真正在城市定居。另外,這些農民工整體上以“力工”為主,技術能力缺乏,就業層次決定了他們較低的收入水平。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真正的融入到城鎮生活當中。

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也面臨難題。最突出的問題是,城鎮化不是“土地城鎮化”,而事實上“土地城鎮化”遠快於“人的城鎮化”。數據顯示,城市面積10年擴張超過60%,遠高於城鎮人口增長速度,大量農民手中的土地用於城市建設,人為造城和人為推進農民上樓等傷害了農民的利益,造成農民的心理抵觸。

另外,隨著農村人口的加速流出,導致農村發展活力日益下降,農村空心化與農業衰敗現象日益顯現,城鄉差距不斷擴大。據統計,2011年年底外出農民工達到2.5億人,農村人口中年輕勞動力明顯減少,留下了兒童、老人和婦女,導致了大量農村出現空心化,全國每年撂荒耕地近3000萬畝。加之,在農民大量流入城鎮打工的同時,仍然將收入的相當部分用於在農村修建新住宅,但這些住宅實際利用率較低。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統籌考慮就業、戶籍、土地、社會保障、住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較為全面的政策體系。最重要的是要更加突出就業導向,提高農民工群體的素質和職業技能,實現農民、農村人口從傳統自然經濟向現代產業生產方式轉變。

我們可以看到,新一屆政府已經開始著手制定並已推出一些相關政策,這將促進城鎮新增人口能夠公平享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帶來的發展機會與社會福利,讓農民和農民工願意並能真正融入到城鎮的生產和生活中。

可以看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把改善民生、培育具有現代文明意識的新市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隻有解決了農民和農民工的難題,才能真正的實現城鎮化,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從而實現中國現代化。

(責編:達昱岐、曹華)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