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南旱北澇引發國際糧食市場波動的擔憂。9月17日,據商務部監測,8月份全國36個大中城市食用農產品價格同比上漲5.6%,環比上漲1.3%。其中,豬肉、蔬菜平均批發價格同比分別上漲8.3%和4.6%,雞蛋平均零售價同比上漲2.5%。為此,相關機構進一步預測稱,今年中國干旱洪水等災害或將影響我國糧食產量,並推高糧價。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南方水稻產區的干旱不至於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中國糧食最大生產基地在東北黑龍江,而目前黑龍江水稻長勢良好。而多位接受本報採訪的專家認為,目前,糧食產需關系由緊變鬆,可能將影響下半年國際糧價的走勢,或仍將繼續走低。
增產趨勢不變
今年以來,黑龍江省遭遇洪水侵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1日,洪澇災害已造成黑龍江省直接經濟總損失191.14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損失133.92億元。而截至8月9日,南方干旱已造成湖南、貴州、湖北、重慶、江西等七省市農作物受災面積共4843.3千公頃,其中絕收319.4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共達268.2億元。
事實上,旱澇災害主要影響的是秋糧生產。相關數據顯示,秋糧佔中國糧食總產量的70%以上。不過,中國今年遭遇旱澇的耕地隻佔小部分,中國共有18億畝耕地。中國農業部預計,今年早稻面積將增加110萬畝,有望再獲豐收。秋糧面積增加800多萬畝,長勢好於去年。今年7月下旬,農業部部長韓長斌在全國農業廳局長座談會上表示,夏季糧油再獲豐收,冬小麥“十連增”,秋糧長勢較好。
根據相關機構給記者提供的各地調研情況,預計2013年全國平均單產有望達到5344公斤/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為5.95億噸﹔較上年分別增長0.85%和0.90%。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種主要糧食作物總面積達到91275千公頃,較上年增長1.75%,佔到全部糧食作物總面積的82.08%。
近年來,中國保持了糧食“九連增”,產量正在沖擊6億噸的歷史新高。市場人士認為,國家儲備糧充足、市場供應充裕,這決定了南旱北澇不會對中國糧價造成明顯影響。中國糧網信息部分析,南方干旱和高溫可能讓中國水稻減產400萬噸到500萬噸,但對於總產量而言幅度不大,全年糧食增產大趨勢不變。
大量進口沖擊國內市場
“短期來看,糧價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生產、運輸、石油價格、貨幣發行量以及市場的供求。”馬文峰告訴記者,當前,大量植物油及油料的進口,為糧食面積和產量的持續增長提供了保証。2012年到2013年,國內糧食產量繼續大幅增長,考慮當前國內和國外大米、玉米等主要產品較高的內外價差,如果政策不積極調整,后期國內糧價將繼續保持高位,但與洪澇干旱並無直接關系。
馬文峰表示,當前我國每年提高糧食收儲價格,並且大量收儲對實現我國糧食“九連增”起到關鍵作用。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糧食產量出現超過需求的良好循環。2012年至2013年,在增產和大量進口的雙重作用下,國內糧食的安全系數超過40%,預計為43.8%,但過高的糧食庫存會造成較大的浪費。
不過,大量進口對國內糧食生產造成較大沖擊。特別是玉米市場,連續多年的豐收和低價轉基因玉米大量進口,與國內的非轉基因玉米在沿海地區展開市場競爭,給國內市場帶來較大壓力。此外,受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市場化改革影響,國際小麥產量大幅增長,導致價格下降,低價的國際小麥和東南亞大米的進口對國內市場產生沖擊,對國內小麥和稻米市場產生較大的壓制,成為制約當前糧食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際糧價下行仍大概率
馬文峰表示,從長期來看,國際糧價走勢將是平穩中略顯下行的趨勢。美爾雅期貨農產品分析師黃蔚說,中國糧食庫存水平很高,即使部分地區、個別品種出現短暫價格上漲,也不會演變為全國性的大幅上漲。“今明兩年,如果不發生洲際范圍的大面積自然災害,全球糧食供應及價格波動將保持正常范圍,中國旱澇災害不會撼動國際糧食安全。”
在國際市場上,今年上半年,小麥、大米價格弱勢運行,玉米價格先穩后降,國際糧價總體呈小幅下行走勢。對於未來國際糧價走勢,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指出,國際市場上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報告認為,北歐和中歐、俄羅斯聯邦及中國不利的天氣條件可能影響世界小麥產量的回升前景。埃及的局勢可能也會對國際小麥市場產生影響,因為埃及是世界頭號小麥進口國。此外,包括天氣惡劣、供應不斷減少、貨幣貶值和公共採購政策等多重因素也會持續造成糧價波動。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秦中春分析,從長期趨勢看,如果后期氣候正常,國際糧價將是一個基本穩定的態勢。但糧價波動也與貨幣、石油價格相關。比如石油價格大幅上漲、貨幣發行量仍然很高,將會拉動糧價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