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監管法規執行不力  高管薪酬不降反升 

華爾街金融游戲變本加厲

本報駐美國記者  丁小希

2013年09月30日05:57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核心閱讀  

  美國《財富》周刊近日報道稱,薪酬咨詢機構預測今年美國最大的5家銀行將發放共計1270億美元的總薪酬,這包括至少230億美元獎金,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全職雇員人均近15萬美元的收入也是普通美國人收入的3倍以上。有分析指出,目前美國銀行業的權限依然過於寬泛,相關金融監管法規並未落到實處,華爾街繼續充斥著貪婪的風險交易,金融游戲花樣迭出且變本加厲。眼下,金融全球化趨勢增強,美國需要設計一個更強有力的銀行信用評級系統,並加強國際銀行統一監管准則的協調與制定。

 

  銀行“大而不倒”,背后有政府“撐腰”

  最近,“倫敦鯨”巨額虧損事件繼續發酵。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共向美國証券交易委員會、美國貨幣監理署、美聯儲和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等部門支付了9.2億美元罰金,為其風險管理和財務報告系統出現的問題付出代價。與此同時,摩根大通在該事件中蒙受的損失高達60億美元。據統計,2008年至2012年,摩根大通支付了至少85億美元的和解費用,大致相當於該公司近幾年淨利潤總和。盡管如此,該公司的股價似乎沒有受到多大沖擊,高級管理層的“錢包”也沒有受到影響。這是美國銀行“大而不倒”、繼續闖禍的一個縮影。

  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調查顯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對本國銀行機構有足夠信心的美國人約佔20%—30%,但民眾的不信任感並不妨礙大型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優越感。大銀行根據《巴塞爾協議III》的內容紛紛提高了資本充足率,以增強金融機構抗沖擊和抗風險能力,短期借貸和投機行為得到了遏制。但監管法規制定后,執行過程也變得異常復雜,對銀行自我評估的依賴性很強。  

  當某家公司大到對於整個金融系統都極為重要的時候,政府就不會眼看它倒閉而不救。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年后,“大而不倒”的銀行變得更大了。《華爾街日報》金融專欄作家大衛—威塞爾分析認為,美國大銀行在金融危機后無疑變得更加龐大,而且仍然被投資者認為“哪怕遇到麻煩,也會有政府撐腰”。  

  彭博高級金融分析師艾莉森·威廉姆斯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銀行已經通過提高資本和拋售問題資產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資本負債表,降低了系統性風險。但全球化趨勢增強和市場內部聯系日益緊密等因素,對監管者和立法者提出了挑戰。如何防止金融機構“大而不倒”,一國的監管需要盡快與全球規則相協調。

  信用評級重塑,風險管控是核心

  2010年制定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被認為是大蕭條以來美國最全面、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其主旨之一是解決“大而不倒”的問題。該法案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系統性監管,其中包括對與金融衍生品相關的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信用評價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監管。威廉姆斯表示,金融監管的核心在於降低系統性風險和增加透明度等,但這些法則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困難,造成監管日程上的許多項目至今仍未完成。

  此外,簡化銀行操作程序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為越簡單越利於監管,也越能保証金融安全。然而,華爾街的銀行游說團體不惜花費巨資,以保住銀行操作程序不受監管機構打壓,造成金融監管法規不能落到實處,加之國際上缺少統一的跨國銀行監管准則,金融說客們於是有機可乘。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熱議的“沃爾克法則”如果得到切實執行,將大大降低銀行風險。該法則由美聯儲前主席、現任美國總統經濟復蘇顧問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克提出,核心是禁止銀行從事自營性質的投資業務,同時禁止銀行持有、投資或發起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以此在銀行風險交易和商業借貸之間筑起防火牆,從而降低銀行風險操作。   

  美國《時代》周刊分析認為,在對銀行進行信用評級時,美國銀行業首先需要設計一個更強有力的系統,以取代那些等著面臨評級的銀行發錢的評級機構﹔其次,金融家將更多地為他們的個人行為承擔責任,比如有些大銀行的首席執行官應該為錯誤的交易負法律責任。

  大衛—威塞爾分析說,作為美國脆弱經濟的副產品,超低利率勢必鼓勵大大小小的投資者冒更大風險去投機。威廉姆斯則表示,眼下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對銀行業進行有效的風險管控。從積極方面來看,融資和流動性風險已有所下降,但監管和執法成本都在上升,未來的利率環境也變得難以預測。

  (本報紐約9月29日電)  

 

  >> 點  評 <<

  賈秀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周年之際,華爾街今年的薪酬將創金融危機以來最高水平,這樣的消息讓人擔心金融危機噩夢是否會重演。

  華爾街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觀點認為,高薪是吸引人才的關鍵,頂級的人才才能給股東帶來豐厚的回報。根據合同按勞取酬,按業績分紅,金融公司有了高成交額,高管和員工據此獲取薪酬似乎天經地義。獎金在華爾街成了“上帝”。於是各種金融人才各顯身手,形形色色、令外人甚至監管機構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產品誕生,華爾街一片繁榮。

  華爾街的過度貪婪和投機釀成了金融危機,因而也成了眾矢之的,成為“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矛頭所向。美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採取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措施,加強了金融監管,對銀行業高薪酬進行了一定規范,應該說有一定成效。

  對華爾街的金融監管和薪酬規范也存在兩難選擇。一方面,美國傳統上崇尚市場化,鼓勵創新,對政府干預有抵觸,華爾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實現“美國夢”的地方。另一方面,薪酬過高的背后是不當激勵,痴迷投機而不思悔改,使華爾街充斥貪婪的風險交易,再加上監管執行不力,甚至一些嚴厲的監管和規范措施在華爾街的游說下“胎死腹中”,這就會為下一次危機埋下種子。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30日 22 版)

(責編:夏曉倫、庄紅韜)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