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家公司,企業家更重要、員工更重要,還是股東更重要?
對於一家公司,就業更重要、工資更重要,還是利潤更重要?
對於一家公司的戰略,要基於市值、還是基於利潤,還是基於基業長青?
管理者,必須為了股東財富的最大化而工作嗎?
不同的答案會帶來不同的選擇。
平安信托與家化管理層的紛爭在本質上就是對於這些答案的不同理解。
平安信托已經解除了葛文耀在家化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職位,現在上海家化小金庫的風波,給葛文耀的位置,帶來了更多變數。
中國公司治理制度的設計中,過多地迎合了投資資本。比如說,家化集團和平安信托都是獨立法人,但法律允許平安信托犧牲家化集團,以適應其自身的發展戰略:葛文耀稱,平安信托入主后,一直在變賣資產,致使家化集團名存實亡。
對於平安信托而言,他的利益在於入股了家化之后,如何以更好的價格賣給下家。對於上海家化的管理層而言,他的利益可能在於這家公司的規模和可持續發展,並且,當下的公司治理框架下,可能要求他們對股東套現予以配合。
家化人事斗爭已經發生了兩周,現在的焦點是上海家化這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的穩定,因為有太多的投資人是這家公司的股東,機構投資人和中小投資者希望這家公司能夠穩健前行。大股東與家化管理層的矛盾表明,這給上海家化的未來帶來了不確定性。
股東主義理論裡,一切圍繞股東旋轉,當下的公司治理框架,就是沿著這個理論出發的。對於股東本位的制度設計,支持者看來是不証自明的。更有種說法是,股東財富就是社會財富,這是資本分配最優化的過程中必須的路徑。
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認為,中國公司治理需要進行改革。大股東侵害公司利益的事件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公司治理的焦點並非股東無法捍衛其自身利益,而是公司無法捍衛其自身利益。上海家化算不上是一個典型案例,但當下有太多類似的事情發生。比如,當大股東股權解禁可流通的時候,公司往往以市值管理的名義,為減持配合。在很多時候,這極有可能犧牲了公司的利益。在這個時候,就必須引入其他利益相關者,更多地予以平衡。
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與股東之間,並非簡單的管家與東家的關系。上市公司是一個獨立法人,有自己的生存權和利益,他與股東的關系並非在所有的時候一致,那麼管理層在其中應扮演何種角色?
我們知道,中國第一代創業家慢慢淡出之后,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面臨崛起,這些關系如何協調,對於中國的未來尤其重要。無論是較早的國美控制權爭奪、雷士照明管理層與投資者的沖突,還是現在上海家化的內斗風波,這些案例都表明,中國的公司治理已經到了檢討這些核心問題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