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媒體對資本市場、特別是對上市公司的監督似乎總是“失效”。這樣的情況引人深思。
6月19日,停牌多日的香雪制藥公告回應市場質疑,全盤否認了媒體有關“涉嫌通過健安堂向公司虛開增值稅發票來操縱,達到粉飾財務利潤目的”、“涉嫌信息披露重大遺漏和隱瞞關聯關系”、“高溢價收購滬譙藥業”以及“並購項目效益未達預期”等質疑。
針對“涉嫌通過健安堂向公司虛開增值稅發票來操縱,達到粉飾財務利潤目的”,香雪制藥在澄清公告中表示,公司不存在財務造假行為,公司的生產經營合法合規,不存在虛開增值稅發票和向其他單位購買增值稅發票的行為,公司依法納稅,沒有受過稅務部門的處罰。為此,香雪制藥介紹了其與健安堂的業務情況,並“晒”出了公司自2007年以來的前五大供應商及客戶的採購和銷售情況。
就“涉嫌信息披露重大遺漏和隱瞞關聯關系”這一質疑,香雪制藥則表示“不存在”。
關於“高溢價收購滬譙藥業”的質疑,香雪制藥稱,擬購買資產已聘請北京國融興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評估,經資產評估師、香雪制藥管理層、滬譙藥業管理層分析后,認為收益法評估結果更能反映滬譙藥業價值的真實狀況,最終交易價格以評估結果為基礎確定。
針對“並購項目效益未達預期”的質疑,香雪制藥則認為,通過上述收購,公司收入結構得到優化,市場份額得到擴大,產業鏈得到延伸,公司經營業績自上市以來一直保持穩健增長,前期收購兼並資源的效益逐步得到體現。
香雪制藥用公告回應市場質疑,是其權利,也是其義務。人民網財經認為,面對媒體深度且翔實的報道,僅有香雪制藥“自証”是不夠的,這既不是最終結論,也無法証實自身的清白。
現在,媒體對一些問題和造假上市公司的揭露性報道,往往最終都不了了之。盡管事后上市公司都無一例外地發布澄清公告,不管是否“澄清”,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都猶如“曇花一現、水過地皮”,逐漸消逝並被淡忘。
因為被揭露出問題,相關上市公司股價都出現劇烈波動,投資者難以做出抉擇,往往容易受到傷害。以香雪制藥為例,在相關問題被報道后,香雪制藥第一時間是去通過收購報紙“滅火”,將原發媒體的電子稿通過種種運作“消逝”於網絡,而非主動申請停牌核查。
紙包不住火。在媒體大規模的報道后,在証監部門的干預下,公司才被迫停牌核查。
香雪制藥試圖屏蔽真相,阻攔投資者獲知公司真實情況的舉動給二級市場股價帶來劇烈波動,6月3日、4日,連續兩天股價寬幅振蕩,期間一度跌停,成交量急劇放大。信息如此不對稱,給投資者相關判斷帶來困擾,也帶來了事實上的損失。
健安堂虛開增值稅發票是一種刑事犯罪,相關事實已然清楚,面對這樣嚴重的破壞市場經濟的刑事犯罪,當地司法機關應該公開這樁案件的調查情況,也能間接証實香雪制藥是否涉案。
現在市場對一些上市公司不顧自身情況、高溢價收購行為廣為詬病。由於包括評估機構在內的中介機構道德缺失,有的已結成了利益聯盟,其收購評估價格難言公允。一部分上市公司正是據此完成利益輸送——上市后,用募集資金收購與之有關聯的體外公司,美其名曰做大做強。這些公司通常都是公司高管或親屬在外設立的。當然,股權經過層層復雜的設計和安排,利益輸送被安排得天衣無縫。
還是以香雪制藥為例,人民網財經仔細梳理這家公司從設立到上市的全過程,發現其中發生了9次股權轉讓。突擊入股上市,帶病上市問題突出。現在被媒體揭露的問題應該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問題仍沉在水下。
到底是媒體報道失實?還是上市公司用合法的公告掩蓋了問題?媒體報道給出了諸多線索,尋著這些線索調查即可查清事實。人民網財經認為,面對媒體對香雪制藥造假的揭露性報道,僅有上市公司自証是不夠的,也缺少公信力。這需要証監部門尤其是廣東証監局的及時介入。唯有此,方能取信於投資者,建立起資本市場的良性生態。
沒有監管部門和司法機關的調查結論,很難讓投資者信服。久而久之,媒體的監督就有失效的危險,而這對資本市場長遠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銀廣廈造假”、“基金黑幕”等大案要案的查處,都是媒體監督的結果,而監督過后的監管部門的及時跟進和調查,才鏟除了這些資本市場的毒瘤。
一個難以理解的現象是,最近幾年,很少有因為媒體揭露性報道而被查處的造假上市公司。已經被查出的綠大地和萬福生科造假大案都是監管部門例行檢查的結果。
今年以來,媒體陸續報道了康美藥業、勤上光電、三安光電、雛鷹農牧、正和股份等涉嫌造假的重磅文章,但大都是這些上市公司自証“清白”。這些案例到目前為止,沒有來自任何監管部門的說法。
香雪制藥相關新聞:
香雪制藥澄清多項質疑:不存在財務造假
香雪制藥澄清公告否認財務造假 今復牌大跌4.07%
香雪制藥:收購資產估值合理
香雪制藥否認財務造假質疑
香雪制藥否認造假 中信建投卷入
香雪制藥保薦人兼投資人 獨立性遭質疑
証監會最新消息:
証監會擬7月底重啟IPO 或現扎堆發行現象
光大証券投行部或被証監會處罰 盤中大跌逾8%
証監會抽查券商資管敲山震虎 滬券商遭10億騙局
証監會5月新批5家QFII資格
証監會擬統一相關會計監管口徑
証監會將規范會計准則實際操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