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8日電(鄒光祥)今年的經濟發展能否完成預期目標?明年經濟該如何開局?怎樣在中長期發展中引導合理預期?
時近年末,分析當前中國經濟走勢,謀劃明年經濟工作,為三中全會后即將展開的全面改革凝聚共識和力量。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黑龍江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座談會,在充分聽取六個省區負責人就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下一步的打算和建議后,李克強重申,要依靠深化改革,促進轉型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這是繼10月31日李克強主持召開今年第三次經濟座談會后,不到一個星期再次走出中南海“問計於民”。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在黑龍江召開的座談會,除了東北三省外,更有來自沿海發達地區福建、中原腹地河南和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幾乎涵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地域和水平。
此次座談會更帶有“全面”的意味,旨在摸清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勢,為明年經濟良好開局因勢施策。
當前及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經濟首要任務仍然是發展,穩增長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李克強指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是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但必須是科學發展,是注重質量效益、促進擴大就業、不斷改善民生的發展,是可以持續的發展。要繼續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調整經濟結構。
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保民生,這個科學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再次被重申,但卻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李克強表示,堅持發展和民生優先,既要努力穩增長、防風險,又要突出調結構、轉方式,把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鞏固好發展好。
改革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李克強再三強調,要以改革穩增長、促發展,以改革調結構、促升級,在擴大開放中擴大內需。要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上下聯動,把簡政放權的措施落到實處,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好服務,使經濟更加充滿活力。以改革創新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推進投融資體制和金融領域改革,促進薄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服務業,調整優化城鄉、區域結構,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和增長點。要著力解決民生領域突出問題,特別是要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避免制度碎片化,完善養老保險、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制度,構建相互銜接、運行有效、保障特困群眾的兜底制度,防止沖擊社會心理底線的事件頻繁發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問計於民,走出中南海尋找中國經濟的發展之道。“克強經濟學”的中國足跡清晰可尋。
自3月17日新一屆政府履職以來,截至當前,李克強已主持召開28次國務院常務會、三次經濟形勢座談會,外出實地調研5次,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有序地圍繞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保民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轉型,為經濟平穩運行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我們要居安思危,也要處變不驚,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防范通貨膨脹,控制潛在風險,使中國經濟不發生大的波動。”3月17日,在履新后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李克強首次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3月27日至29日,在江蘇、上海調研中,李克強鼓勵支持上海積極探索,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如何試點先行,在28平方公裡內,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在隨后不到半年時間,上海自貿區挂牌並運轉,其在自貿區內暫停執行3部法律,實施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開創中國改革先河。
為期三天的調研考察,從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推進發展,再到信息化帶動新型工業化,在長江三角洲這片中國經濟最富活力之一的土地上,“新四化”正從一幅美好的藍圖,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在28至29日的兩場座談會上,李克強反復強調的一個觀點是,要實現“新四化”,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進一步用開放促進新一輪的改革。
在29日的部分地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聽取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關於今年一季度經濟情況的匯報,並且把“穩中求進”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屬於以珠三角為代表的東南沿海,上世紀90年代屬於以浦東新區為龍頭的長三角,那麼以環渤海經濟帶有望成為新時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新亮點。在6月8日召開的環渤海地區經濟座談會上,李克強稱環渤海地區是中國經濟“最有潛力的新增長極之一”,他並表示,要將該地區打造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參加環渤海地區座談會的省市有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和山東。
闡釋經濟運行上下限和底線,定調宏觀調控新的政策框架。7月9日,李克強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表示,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參加此次座談會的地區有廣西、湖南、廣東、貴州和陝西等。
西部鐵路開發意義重大,有利於產業轉移。8月17-19日,李克強在甘肅考察時強調,鐵路建設對扶貧、產業發展意義重大,西部發展是中國最大的回旋余地所在,西部發展起來,拉動了就業,國家的就業就更有希望。隨后,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鐵路投資和建設中引入社會資本,鼓勵更多的民間機構參與鐵路運營,由此,中國鐵路建設駛入新的快車道。
半年5次調研,李克強的考察足跡指引著中國經濟的前進方向,其不斷向外界釋放的信號更是推動經濟轉型的動力所在。專家指出,“克強經濟學”並不完全屬於個人,其代表的不僅是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與經濟智慧,更是對30多年來中國經濟實踐的總結與反思的結果。
與過去說再見並不容易,這意味著無論有多難,無論前面還會遇到多大風浪,中國經濟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之路必須堅定地走下去。帶著陣痛加速轉型,中國的陣痛期才剛剛開始。隻有承受這種轉型陣痛,中國經濟才會迎來持久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