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李俊義 林超 張玥)今年4月以來,國內乳企連續3次提價,奶價迅速飆升。袋裝奶從1元漲到1.4元,用了足足3年時間﹔而從1.4元漲到1.8元,僅僅用了3個月。奶價邁進“2元時代”已為時不遠。
1杯奶到底需要多少錢?奶價飆升的背后有沒有“虛高”的成分?近日,記者走訪了牛奶主產區,被採訪的企業和行內專家認為,如果剔除乳制品彈性較大的成本,我國乳業至少有三成以上的降價空間。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 誕生就是“貴族”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低產出的弊端。一杯奶自“誕生”起,價格就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
據統計,我國生鮮乳價格已經由2007年的2.25元?公斤快速上漲至今年的4.5元?公斤,翻了一倍,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左右,奶價之高排世界第四位。原料奶價格高居不下是乳制品行業整體價格偏高、企業利潤偏低的主要原因。
原料奶價格為何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養殖成本太高。奶牛消耗最多的是飼草,而由於我國本土牧草質量低下,導致優質牧草大量依賴進口,成本驟然增大。比如,苜蓿是提升生鮮乳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苜蓿質量低於進口苜蓿,伊利、飛鶴等大型乳企所用苜蓿中的進口苜蓿比例高達90%。
據統計,2011年中國苜蓿草總產量約30萬噸,而進口總量就達到27.6萬噸。今年1至8月份,我國已進口苜蓿43.58萬噸,同比增幅近60%。
乳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牧場化,建設牧場需要大面積的種植用地,記者採訪了解到,每飼養一頭奶牛,需要配備3至5畝地種植青儲等,才能基本實現草料自足。而實際情況是,多數新建的牧場都沒有配備用地,青儲、苜蓿、羊草等草料主要依靠購買或租用農民土地種植。
此外,奶牛養殖集約化水平和效率低下,也抬高了一杯奶的成本。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介紹,目前我國奶牛存欄1000頭的牧場,大多數配置員工30至50人,人均養殖20到30頭牛,而國外人均養殖水平都超過100頭。
2012年,我國從新西蘭進口一頓原料奶粉,價格為2.4萬元左右,而從本土收購奶源,一噸的成本則需要3萬多元。價格的巨大差異,使得許多乳企寧願舍近求遠。
據部分專家估算,如果能解決飼草、用地、人工三個問題,我國原料奶價格至少能下降10%。
一杯奶899項指標檢測 檢測成本5年漲5倍
記者調查發現,原料奶價格雖然偏高,但還佔不到成品牛奶價格的一半,加工流通環節的成本還要更高。受訪乳企普遍反映,過多、過頻的檢測是中間環節成本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
據統計,2007年,1公斤原料奶約2.2元,而市場上1公斤裝牛奶實際售價約6元,中間相差3.8元。今年1公斤原料奶4.5元,而市場上1公斤裝牛奶售價普遍在10元左右,中間相差5.5元。可以看出,從2007年至今,加工銷售1公斤牛奶的成本已經從3.8元增長至5.5元,漲幅近44%。
以伊利集團為例,2012年一杯奶從生鮮乳到成品出廠,需要完成的各項檢驗檢測指標累計達899項。飛鶴乳業甘南工廠每天12個批次產品的檢測費用在6萬元左右,僅這一個工廠一年的檢測費用就要2000多萬元。
高強度檢測還間接增加了許多成本。比如,為了通過國家新一輪QS認証,企業不得不購買國外動輒幾百萬元的檢測設備。伊利集團在這幾年已經累計投入5億多元配置各類精密檢測儀器1100多台。飛鶴乳業表示,現在工廠裡面最多的人員是檢驗人員,一個300多人的工廠,原來僅需二三十名檢測員就能保証產品質量達標,但目前檢測人員已接近100人。
部分企業表示,檢測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已經由過去的1%左右提升至近10%。2012年單噸牛奶檢測費用已是2008年時的4到5倍,而我國乳企的檢測費已是乳業發達國家的10倍左右。
在檢測頻次方面,我國已遠遠超過了國外。在國外,一些指標半年或者一季度檢測一次,有的為了預警,才增強至一個月檢一次。但在中國,目前幾百個指標每批次都要檢測。在檢測項目方面,原奶檢測中重金屬、黃曲霉M1、農藥殘留、三聚氰胺等指標因為檢驗時間較長,企業為保障牛奶新鮮度,採用先生產、再檢驗的方法,而這樣的“事后控制”起不到檢測應有的作用,與生產實際不符。
企業普遍認為,“密不透風”的檢測大大提升了企業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但要謹防“過猶不及”。尤其部分檢測項目是臨時措施,目前已不符合實際情況和市場規律,部分檢測項目、檢測方法和檢測頻次值得研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