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會議就如何推動城鎮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做出戰略安排。此次會議除了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外,還指出應對城市自身增長作出限制,強調“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並將城市規劃由擴張性規劃向限定城市邊界規劃轉變。與此同時,規劃形成后要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下來,使之具有法律權威性。
多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城鎮化單純依賴土地增量擴張難以為繼,因此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盡快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非常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該舉措將對我國城市“攤大餅”式發展模式有效加以遏制,城市將難以發展為名擅自修改城市建設用地控制規模。
近20年來,我國土地城鎮化明顯快於人口城鎮化,各地“攤大餅”趨勢明顯。對此,會議要求,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
與此同時,要加強城鎮化宏觀管理,制定實施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各地區應研究提出符合實際的推進城鎮化發展意見。城市規劃要由擴張性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城市規劃要保持連續性,不能政府一換屆、規劃就換屆,並強調,規劃形成后要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下來,使之具有法律權威性。
對此,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研究部主任文輝表示,會議這一規定將有效避免城市無限制擴張,避免千城一面的錯誤做法。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在此前表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速度相差較大,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已超過合理閾值。
從數據來看,1990年至2000年 , 我 國 城 市 建 設 用 地 面 積 擴 大9 0 . 5 %, 但 城 鎮 人 口 僅 增 長52.96%,土地城鎮化是人口城鎮化的1.71倍。2000年至2010年,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擴大83.41%,城鎮人口僅增長45 .12%,相差1 .85倍。
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也認為,為了G D P發展、政績和財政等多重原因,我國城市面積正以脫離現實的規模在擴張。“城市的定位和目標都太離譜,好大喜功,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口號泛濫。截至目前,中國有655個城市提出來要走向世界。在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大都市。規劃標准高,投資規模大。生態城、智慧城、科技城、現代城、國際一流、世界領先之類的口號,比比皆是。”
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今年6月份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12個省的156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145個,佔92.9%。12個省會城市全部提出要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了55個新城新區,其中沈陽要建設13個新城新區,武漢也規劃了11個新城新區。在144個地級城市中,有133個地級城市提出要建設新城新區,佔92 .4%,共規劃建設了200個新城新區,平均每個地級市提出建設1 .5個新城新區。另161個縣級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67個,佔41.6%。
“因此,中央提出城市開發邊界,將對城市發展規模邊界作出明確界定,將對我國城市‘攤大餅’式發展模式有效加以遏制。”喬潤令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形成后要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下來,使之具有法律權威性。這意味著,城市將難以發展為名擅自修改城市建設用地控制規模。
胡存智表示,今后將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城市用地規模的管控作用。以人均用地適當控制,按照大城市80-100平方米、中城市90-110平方米、小城市100-120平方米為界限,避免出現大城市無限的擴張,中等城市無序的發展,小城市無力發展的情況。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表示,這意味著,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及其由此賦予農民的各種權能,都必須置於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城市開發邊界、耕地紅線、生態紅線四條劃定的邊界之下考慮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