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港校內地招生十年 學生報考更趨理性

2014年03月17日09:02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港校內地招生十年 學生報考更趨理性

  2010年6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學面試現場,北京理科狀元李泰伯(右二)排隊報到。近年來,內地學生對港校的態度越來越客觀和理性。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近期,香港高校紛紛在內地舉辦招生說明會。據記者了解,2014年,港校內地招生有兩大變化:招生學校增至17所,新增的高校包括明愛專上學院、明德學院、東華學院和恆生管理學院等,與此同時,部分高校學費、生活費略漲。而在港校內地招生走過10多年歷程之后,內地家長、學生對是否選擇港校也更趨於理性務實。

  兩位學生樣本

  上不上港校,各有各的理由

  “你傻呀,兒子被港校錄了也沒去。”前幾天,張曉(化名)遇見老同事,閑聊起上大學的兒子,同事說起這番話讓張曉在那一瞬間有點自我懷疑,“當初的選擇對嗎?”

  2013年,張曉的兒子拿到了港大和港科大的錄取,“一家給了獎學金,另一家沒有,我們一度矛盾的是到底選港大還是港科大”。之后,被北大錄取的消息確認,張曉和兒子、丈夫幾番商量之后卻一致決定,上北大!

  張曉和丈夫都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老師,兩人都有在國外高校學習或研究的經歷,“丈夫一直傾向於讓兒子讀國內名校。兒子高中時裸考過托福,成績很好,他也曾想出國留學。但孩子爸爸認為,兒子連自己國家的文化還沒學透,不用急著想融入他國文化。

  雖然丈夫堅持,張曉也坦言,自己當初做這個決定並不容易,“畢竟港校的優勢擺在那。”這一年,因為生源優秀,香港大學在內地的招生規模超過原定250-300人,破格錄取303人,其中有16位全國高考“省市狀元”。

  但張曉最終還是說服了自己,“兒子希望將來在國內有所發展,他在北大上學所能獲得的視野、人脈關系,乃至未來的價值實現都會不一樣”。

  與張曉兒子同一年高考的貴州女孩李夢圓則選擇了去香港科技大學自費就讀,“高中就有上港校的打算,當時覺得報北大、清華有一點點風險,志願就按照父母意思填了上海交大的牙醫專業,他們覺得這個行當穩定、風險不大,但報完我就后悔了,我不喜歡牙醫。”

  李夢圓報了香港中文大學,申請了港大、港科大,最終,選擇了港科大。雖然沒有獎學金,但覺得港科大更適合自己,家庭條件也足以負擔學費。在港科大,李夢圓不用著急定專業,在工學院就讀第一年,她可以廣泛地涉獵相關專業的課程,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我可能傾向於選計算機科學或土木工程。”

  港校報考趨穩

  家長對港校越來越了解

  “香港科技大學在內地招生已經十多年,學生從早期對香港院校不甚了解,到后來漸成風氣,至現在選擇大學時趨向理性務實,是自然的趨勢,亦是健康的發展。”香港科技大學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的工作人員在給記者的郵件回復中這樣寫道。

  “我並不覺得港校降溫。”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內地及對外事務)程星博士對記者說道。最近的兩三年,程星做招生宣傳,跑了內地一大半的省市,他發現來參加招生說明會的家長依舊很多。程星也高興地看到,內地學生、家長對港校的了解越來越多,對港校的招生標准也更明晰,“不像早些年有誤解,覺得上不了港大,城大總可以試試吧,結果發現城大的錄取分數也很高。”

  與港校招生負責人的看法一致,北京十八中校長管杰也認為,雖然港校近幾年沒有剛開始那麼火爆,但也沒有減淡。

  管杰的兒子2012年高中畢業時選擇去了香港大學讀金融專業,當年他的高考成績高出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30多分。管杰表示,兒子之所以選擇香港大學,主要是以后還想去國外繼續學習。“香港大學全英文授課模式,對今后申請國外院校比較有幫助。”

  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則表示,這幾年該校學生選擇去港校和國外院校的人數逐年上漲,尤其近四五年,每年選擇去港校和國外院校的人數佔整體學生的15%左右。

  2006年,該校學生何璇成為當年的北京高考文科狀元。她放棄了內地高校,選擇了香港科技大學。

  鈕小樺認為,港校並沒有降溫的原因,一是這些學校都是提前批錄取,二是香港院校全英文授課也是吸引學生的原因之一,“對今后再到其他國家讀碩、讀博,有很大的優勢。”

  招生質量提高

  高考分數、綜合素質都在提升

  香港中文大學在對學生進校一年的表現進行評估后,發現“內地學生質量提高了”。程星說,不僅高考分數越來越高,英文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都比以往有所提升。

  新東方前途出國亞洲部總監郭蕾也表示,今年申請港校本科的學生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綜合素質普遍較高﹔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比例增加﹔英文程度明顯好於往年﹔多數學生有SAT或A-LEVEL考試成績,且成績普遍較高﹔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很多同學正在同時申請香港、美國或英國的名校﹔自我認知清晰,有相對清晰的專業方向選擇和職業發展規劃。

  啟德教育集團歐亞教育中心港澳項目經理霍景如則表示,與前幾年爭先恐后的港校熱相比,現時學生家長們越來越趨向理性,會更多地考慮及客觀審視“我是否適合香港的學習生活環境?我是否適合與內地高校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求學港校是否符合我的實際需求?”

  說‘港校熱’或‘港校降溫’都不確切。更為恰當的說法是,近幾年來趨於穩定的態勢,意味著港校找到了各自真正的‘目標群體’,學生則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學習、發展路徑。

  ——港校招生負責人

  ■ 學生感受

  在開眼界方面,港校很有優勢

  ●Sarah,曾就讀於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2001年,我通過高考進入清華大學,當時完全不知道香港大學。在新生大會上,我聽到港大將在清華大一新生中招生的消息,就跟著室友去參加了考試。經過英文筆試、兩輪面試,居然被錄取,還拿到了獎學金。2002年,我轉學到港大,讀工商管理和軟件工程雙學位。

  我選擇香港大學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首先,面試我的老師人很好,面試的過程是溝通,不是被“考問”,讓我對港大的老師有很好的印象。其次,通過與當時被錄取的同學交流,我才了解到港大的國際排名、專業排名,知道了港大是很好的學校。第三,有全額獎學金。

  我對自己得到來香港讀書的機會很感恩。在我印象中,香港大學對於怎麼選拔交換學生,誰能得到獎學金,都有比較公開透明的程序。我也碰到了一些注重教學的好老師。

  我覺得,大學教育一方面是知識和專業技能上的裝備,另一方面就是開眼界。從這點上講,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我博士畢業的學校)非常有優勢。其實我曾經因為坐小巴不懂得要在下車前提前告訴司機而被司機吐槽,但我覺得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要見世面,去了解世界。

  我覺得內地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志願時,主要考慮的就是學校的名氣,專業的熱度。但是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反倒考慮得很少。香港學校總體有一個排名,同時學校在專業方面其實也各有側重,這點家長和學生也要考慮。在大學期間,交到好朋友,學業上能彼此促進,生活上能互相鼓勵、分享,也很重要。

  ■ 報考建議

  學生應親自與學校溝通

  ●程星,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內地及對外事務)

  在內地走訪過程中,有一個現象讓我特別不安,即來參加招生說明會的大部分都是家長,他們的理由是孩子備考太忙,沒有時間,這在我看來,是本末倒置。

  在說明會上,家長關心的問題大多是多少分能上港校,給不給獎學金,宿舍怎麼安排,而不關心學生在香港會面臨一個怎樣的多元文化環境,會是什麼樣的學習氛圍、生活氛圍,是不是你想呆4年的地方。有些家長還有一個想法是,如果去香港不適應,大不了再轉去國外,但卻不考慮國外的文化差異要遠遠大於香港和內地之間的差異。

  所以,我的建議是,讓學生自己來參加說明會,來問他們自己關心的問題。

  自己規劃生活與學習

  ●香港科技大學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

  香港的高等教育與國內體制不同,辦學的原則和方式亦風格迥異。

  香港科大要求學生具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和承擔,一進校門,便視作成年人看待。香港院校不設班級制度,學生每天需要規劃自己的生活作息,並無校方指派的人督促學習。故此,學生需要梳理自身的理念和價值,保持開放的態度,做出大大小小的取舍和抉擇。

  我們在多年對來港學生的觀察中發現,學生在入學前對香港的認識越深入,深知來港就學的優勝之處,以及來港之后需要面對的適應和挑戰,入學后適應越平穩。

  港校本科申請難度高於英美澳

  ●郭蕾,新東方前途出國亞洲部總監

  香港本科申請的難度與美國、英、澳相比難度更大,錄取率更低。

  以香港大學或香港科技大學為例,每年所招收的大陸本科生計劃大致為150人,能符合錄取條件的學生幾乎都是各省市的尖子生,競爭異常激烈。從港校每年公布的本科生錄取比例來看,基本上在2%-5%之間,這意味著很多學生都必須給自己同時選擇其他出路。

  而美國、英國、澳洲的院校眾多,招生人數需求量更大,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海外交流提前體驗國際化學習

  ●霍景如,啟德教育集團歐亞教育中心港澳項目經理

  港校志願的填報與國內高校的錄取結果並不沖突,無疑為考生增加了一個錄取的可能性。而最終學生如何選擇,基本會衡量幾個方面的因素,如家庭的教育成本預算、對國際化接軌的西方教育模式的適合度、語言文化差異等挑戰的適應能力等。而我們更建議學生需要根據兩邊的實際錄取專業,結合自己的興趣、個性以及未來職業規劃,去做出科學理性的抉擇。

  未來幾年,香港院校仍然會成為廣大內地學生及家長的熱門選擇,我們也有意識地對市場做出“不盲目追港校、不扎堆申港校”的理性引導。這類信息反饋將會讓內地考生和家長對港校有更深入的了解:既認識香港教育國際化及開放性的優勢,實用性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及授課理念,也認識到激烈的港校入學競爭下個人綜合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且入讀港校並非內地畢業生的惟一出路。對內地學子而言,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及海外交流學習課程,提前體驗海外學習生活、拓闊視野、為未來升學深造鋪路,已然成為重中之重。

  2003年

  教育部正式批准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8所公立大學面向內地招收自費本科生。

  但在更早的1998年,部分港校已經通過委托內地高校“代招”的方式開始在內地招生。

  2003年-2007年

  稱為擴招期,港校的招生范圍從2003年的僅限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福建6個省市擴展到2007年的25省市,招生人數也增長至近1400人。尤其是隨著一些省區高考狀元放棄北大清華赴港求學,一時間“港校熱”的說法達到極致。

  2008年-2010年

  “港校熱”開始顯現“降溫”的趨勢,內地考生家長變得理性而謹慎。數據顯示,內地報考港校人數呈下降態勢。

  2011年至今

  部分香港高校招收內地生的范圍擴大至內地31個省份,並錄取了不少少數民族學生,招生人數、專業都有所增加,報考人數迎來了“止跌回升”。與此同時,除港大、港中文、港科大這些內地學生熟悉的老牌港校外,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演藝學院等高校也加入內地招生的行列。2014年,內地招生的港校增加到17所。

  (下轉D08版)

  D06-D08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繆晨霞 杜丁

(來源:新京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合肥房叔窩案超30人涉案合肥房叔窩案超30人涉案
  • 兩國企爭地盤上百人對峙兩國企爭地盤上百人對峙
  • 盤點A股的明星股東們盤點A股的明星股東們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