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仙生產的智能電動輪椅,穩定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
日本雅馬哈生產的智能電動輪椅,手柄控制非常便捷。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猛增。其中,高齡、失能、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也在迅速增長,一把小小的輪椅越來越成為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必需品。但目前,市面上的輪椅卻存在操作麻煩、不夠智能等現狀,難以滿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好輪椅改善老人生活質量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1.94億,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達2273萬人﹔2013年,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指出,2013年,失能老人將達3750萬人﹔到2025年前,我國高齡老年人口將保持年均100萬的增長態勢。
老年人口的增長讓銀發市場需求與日俱增,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曾直言:“我國老年人消費年需求已達1萬億元,而目前能提供的產品不足1000億元。”面對巨大的需求和冷清的市場,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建民教授形象地說,我國老年人市場就像一塊被遺忘的“蛋糕”,輪椅是其中不小的一塊。
輪椅雖小,卻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北京呼家樓社區的李奶奶告訴記者:“人老了,腿腳不便,雖然家裡有輪椅,但兒女不在的時候,我自己很難推出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說,腿腳不好的老人常會害怕出門,進而誘發消極情緒,感覺被社會拋棄,久而久之會導致情緒障礙或精神疾病。但有一把好輪椅,情況會大為好轉。
然而,中國康復器具協會輪椅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以昌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國輪椅年銷量約150萬輛,其中一二線城市佔100萬輛。除了兩億的老年人口,8500萬左右的殘疾人也是輪椅的消費群體,可見,輪椅的銷量與潛在用量存在差距。
賣100台輪椅,僅兩三台電動的
王以昌介紹說,目前市售輪椅分為手動和電動兩種。前者靠手搖或人力推行,老人用起來不太方便,但結構牢固、維修簡便、價格低廉﹔后者以電機驅動,使用更省力、自主,但價格高。據美國輪椅行業協會統計,手動輪椅與電動輪椅在國際市場的銷量比為49︰51,但在我國,廣東佛山東方醫療設備廠有限公司董事長龐建勛說,電動輪椅的市場份額約佔2%~3%,也就是說,賣100台輪椅,僅兩三台電動的。
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高芳?指出,在經濟實力允許的前提下,功能豐富的電動輪椅更便捷,可解決老人出行的很多問題。那電動輪椅的銷量為何如此慘淡?
首先是價格太高。記者調查北京幾家輪椅商店后發現,手動輪椅多在500元左右,而國產電動輪椅價格約為五六千元,進口的要一萬多,遠遠超出我國老年人的消費能力。相比之下,日本的手動輪椅約1萬~4萬日元(1萬日元約合600元人民幣),電動輪椅約10萬~90萬日元,按一般日本退休老人家庭月收入20萬日元計算,即便購買最昂貴的電動輪椅,也僅需不到半年的收入。
其次,龐建勛指出,我國大多數城市的路面鋪設不如歐美、日本等國規范,坑窪、缺陷隨處可見,不適合電動輪椅的驅動行使。許多老人還住在老式小區,缺乏電梯等設施,即便有電動輪椅,也很難自行出門。
最后,國家對電動輪椅的生產和銷售監管存在欠缺,整個行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難以建立消費者信心。
企業發展存在內外困境
美國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指出,2011年,全球輪椅銷量突破500萬輛,銷售總額達46億∼48億美元。王以昌告訴記者,我國正規輪椅加工企業約50家左右,年產值近10億元,與發達國家比還有些差距。
制約我國輪椅行業發展的原因大致有4個。東方醫療設備副總經理趙鍵榮指出,其一是基礎相對薄弱。發達國家已有近百年的工業化生產輪椅的歷史,我國則剛剛起步。其二,技術投入不夠。發達國家用於輪椅技術研發的投入比我們多。比如日本鈴木等車企專門成立電動車部門,利用在汽車領域積累的技術基礎開發新型適用型電動輪椅。其三,缺少專業人才,發達國家設有介於醫學和工程之間的專業,而國內的輪椅設計人員往往出身於工程類專業,容易忽略醫學康復角度的考量。其四,臨床反饋少,國內僅少數醫院有患者體驗反饋,數據不多,不利於企業改進。而日本政府設有電動輪椅安全普及協會,定期舉辦交流會,為使用者提供交流平台,也為企業改進和研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除了上述企業自身原因以外,政策扶持、消費者理念等外因也制約輪椅的研發和銷售。王以昌表示,當前我國輪椅消費群體以低收入者為主,而且買輪椅的費用醫保不給報銷。在歐美發達國家,輪椅已納入醫保,花費由政府全額買單。龐建勛則認為,老百姓對這類產品要求不高,理念較滯后,也是原因之一。很多老年人覺得出不了門不算事,大不了就躺在家裡﹔還有人隨便撿根木棍就能當拐杖,或者弄兩個自行車輪子,隨便找個作坊自制輪椅。這都導致輪椅的消費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企業加大技術開發的動力,致使輪椅價格居高不下,不利於行業發展。
智能化和定制化是未來方向
盡管輪椅市場存在一些問題,但江蘇省江陰市新盛醫療器材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方依然滿懷信心:“輪椅行業是個朝陽產業。我們一年比一年忙,產品質量和服務慢慢得到市場認可。隨著消費水平提高,中高端輪椅產品的市場需求將逐漸增長,並推動產業發展。”龐建勛表示,出口也是一大方向。國際金融危機暴發時,他曾一度擔心訂單減少,但后來証明擔心是多余的。輪椅的剛性需求並未減少,市場份額非但沒有受沖擊,還得到鞏固。
如何加快我國輪椅行業的發展,王以昌建議,對企業而言,首先要提高質量,不要停留在低質低價的生產模式上,而要苦練內功,夯實基礎,努力進行質量升級。其次要開拓產品領域。目前市場上缺乏針對醫院和康復機構特殊需要的輪椅,但國內各廠家均未涉及,應根據市場需求及時研發新產品,實現輪椅的智能化和定制化。趙鍵榮補充說,輪椅智能化主要體現在配備適合老年人使用的人性化界面,全球定位系統、生命體征實時監測、遠程信息發送等功能,需要軟硬件相結合,還需要促進軟件工程、工業設計、醫學科技等多領域技術銜接﹔定制化是指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和尺寸,打造獨一無二的輪椅,確保更舒適、安全、人性化。
對政府來說,首先要出台惠民措施。目前隻有殘疾人使用的輪椅才能享受免除企業所得稅的優惠,但今后有大量老年人需要輪椅,因此應將輪椅納入醫保體系,同時減免企業所得稅。其次要減輕企業負擔。自2003年以來,輪椅在醫療器械目錄中,由原來的一類產品調整為二類,提高了准入門檻,盡管在提高質量方面起到積極效果,但也讓許多相對成熟的產品因審核手續繁瑣等原因難以上市。其實,輪椅的技術相對成熟,在美國和歐盟等地均歸為一類器械進行管理。希望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給一些成熟產品開“綠色通道”,加快注冊程序和標准審核的辦理,不要打擊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