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暖炕”結構圖
東北火炕王學林 攝
近日,一條來自韓國的消息再次挑動了人們的神經:據韓聯社3月16日報道稱,韓國國土海洋部擬將為“暖炕”技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報道還援引相關人士稱,由於中國也有地熱式採暖技術,因此韓國必須加快申請速度搶先申遺。相關的申遺工作將在明年正式啟動。
韓國“暖炕”與中國北方的火炕有不少相似之處。自家火炕可能一夜變成“韓國非遺”?不少中國網友大呼“受刺激”。他們呼吁國內有關部門也將火炕申遺列入議事日程。然而,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卻對此反應“淡定”,坦言暫無火炕申遺計劃。
“暖炕申遺”,讓人回想起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時引起的紛爭。人們質疑中國的申遺步伐是否有所落后。對此,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華表示,中國地大物博,申遺過程難免有所取舍。與申遺相比,落實非遺保護措施更是當務之急。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金婧
1
“申遺”是否需“先發制人”?
中國端午節也絲毫未受韓國“江陵端午祭”影響,在2009年登上世界非遺名錄。
自2005年“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請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至今,韓國就給世人留下了熱衷申遺的印象。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韓國共有1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后更大有“全速前進”之勢,5年間就有13項非遺項目成功申報。
在這次傳出韓國“暖炕”申遺的同時,韓國媒體的一則說明耐人尋味:由於中國也有相似的地熱式採暖技術,因此韓國必須加快申遺速度,為防中國捷足先登。
由於“暖炕”與中國北方的熱炕、火炕存在不少相似之處,有網民擔憂,自己家裡的火炕將一夜變成韓國非遺。一時間,網絡涌現了不少促請國家啟動“火炕”申遺的帖子。然而,文化部工作人員卻向媒體回應,國內暫無任何火炕申遺的計劃。
究竟韓國“暖炕”申遺對中國火炕會否構成影響?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對此作出了澄清:每個國家都可以單獨申報。過去,同類型的項目同時申遺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少。例如,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成功申報同時,伊拉克木卡姆同樣榜上有名。
“當然,由於聯合國圈定范圍有限,如果兩國非遺項目的各方面條件比較接近,也可能會作出淘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補充道。但他同時強調,中國目前已有30項世界非遺項目,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必須有的放矢地尋找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代表作,大量推廣並無實際意義。
由於中韓兩國同屬“東亞文化圈”,兩國非遺種類和特征也不乏交集。一些網民質疑,韓國“暖炕”是在“剽竊”中國的火炕。高小康對此不以為奇:“任何非遺項目都一定有其歷史背景,但要找到它們歷史淵源的確切証據,這是非常困難的。這些文化都與原始社會習俗有關,欠缺文獻証明。”
高小康以“江陵端午祭”為例進行說明:“端午”的節令與中國使用的農歷有關,但不能說明中國“首創”農歷或享有農歷的“專利”,隻能証明兩國文化具有某些共性,而且“端午祭”和“端午節”的實際形態相距甚遠,無法說明兩者傳播和影響的先后關系。
“非遺保護講求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強調差異性,而不會考慮這些項目之間有多相似。”高小康分析,國人之所以普遍陷入將“申遺”視為“搶注商標”的誤區,是因為大部分人還未能領悟非遺保護的精髓。他認為,即使“暖炕”和火炕具有很密切的聯系,硬將兩者合並為一項,把文化多樣性還原為單一性,這種觀念本身就違背非遺保護的精神。
“韓國申報的項目如果與中國重合多,這隻能說明中國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華也表達相同看法。
2
“暖炕”具有多大“申遺”價值?
去年年底,直到申遺成功,珠算竟被清出小學課堂十多年之久,讓申遺成功的喜悅徒添不少尷尬。
這次韓國提出申遺的“暖炕”引起國人更多詫異之聲。與中國入選世界級非遺名錄的昆曲、古琴、京劇這類“高大上”的項目相比,“暖炕”的文化和技術含量似乎不高,不過是生活中的尋常之物。韓國方面介紹,這種傳統的“暖炕”技術已有3000年歷史。它採用燃燒樹枝或木炭取暖,比起石油、煤炭等燃料更環保,值得傳承。
網民懷疑韓國申報“暖炕”有小題大做的“作秀”嫌疑。但也有人對“暖炕”申遺這一創意表示贊賞,認為韓國能關注到傳統文化中的細小亮點。
“無論泡菜還是暖炕,這些申遺項目都與日常生活相關。放在國內大家不覺得有什麼文化價值。”廣州文木文化遺產服務中心項目總監羅猷敏認為,但是“在這些日常用品裡面,包含著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空間、人際交往、生活方式等信息,需要我們慢慢整理。”
針對“暖炕”本身的文化價值,一些專家認為,“炕”是一種農耕文明存留下來的取暖技術,體現出傳統文明的旺盛生命力,它的演變和發展,也記錄著人類日常生活的變遷。為“暖炕”申遺,可以更好地保護這種日常生活變遷的物証。
“燒炕取暖是一種技術落后的做法。這種做法其實很不衛生,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遲早會遭到歷史淘汰。”宋俊華也不否認“暖炕”具有一定文化價值,但一項民俗傳統要進入到非遺視野,還必須考慮到它的“傳承價值”:“並不是所有傳統事物都有必要保存下來。”
實際上,隨著時代的發展,無論韓國還是中國,真正以燒木頭的方式加熱的“炕”已經不多,大部分新型“暖炕”都以電阻絲或熱水管加熱,這些暖炕已經喪失“原汁原味”的特征。宋俊華認為,“暖炕”技術的特征已經為暖氣所取代。如果要保留它的文化記憶,通過數據和博物館記錄下來就可以了,不必申請非遺。
此外,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也提出,“暖炕”申遺還有技術性疑難: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都需要有杰出傳承人作為依托,否則就不能被認定為非遺。由此觀之,“暖炕”申遺的成功率不高。
與“暖炕”相似,去年年底,中國也有一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技藝申遺成功: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珠算,終於成為中國第30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卻對珠算背后的文化價值給予充分肯定。他們表示,珠算背后蘊含著“獨特的數理內涵”。“如果僅僅考慮到珠算的准確性,它肯定不如計算機,然而,其中包含多少文化思維內涵,我們現在還沒有理解透徹。”宋俊華也認為,隻有真正挖掘出非遺的內在價值,才能經營好非遺的保護,這種保護才具有真正價值。
3
“申遺”對保護有多大作用?
如果我們一項一項地搶著去報,恐怕一千年也報不完。如果我們光申報而沒有落實保護,這種申報也是毫無意義的。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此后,無論在官方還是民間,中韓兩國的“申遺熱”都呈愈演愈烈之勢。經過十多年的“申遺路”,社會對非遺的重視程度都在普遍加強。但“申遺”背后,究竟對非遺保護工作帶來多少效益,卻顯得不那麼清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名錄,不過是鼓勵各國加強非遺保護意識的一種方式。具體保護工作還得依靠各自的國家進行。”宋俊華認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形式大於實質。
在宋俊華看來,國內非遺領域長期存在“申而不保”、過度開發的現象更讓人擔憂。一些地方政府僅僅看到非遺的經濟效益,而罔顧非遺的自身特征,導致“假非遺”、“死非遺”頻現。
高小康更是認為,中國現在已經步入“后非遺時代”,應該從過去的“重申報”轉變為“重保護”——“中國之所以在申報方面具有優勢,是因為我們的行政力量和動員能力非常強,但日本和韓國的保護意識比較深入,已經形成嚴謹和規范的系統,這是需要我們學習的。”
在日本,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人間國寶”每年可以從政府得到補助,但同時也需接受文化廳長官的監督,防止非遺變質。早在1962年,韓國就已頒布《韓國文化財產保護法》。
盡管“暖炕”申遺八字還沒有一撇,但韓國國土海洋部的相關人員就表示,“暖炕”申遺有助於韓國地熱式採暖技術的推廣,也利於擴大相關的產業出口。宋俊華表示,韓國意圖在世界文化之林佔據制高點,這才是韓國的目的。
廣州文木文化遺產服務中心主任朱鋼認為,非遺要傳承和發展就必須走進生活。而這需要政府進行通盤的戰略規劃。傳承人、保護單位、非遺專家、以及其他市場主體都應參與其中,共同形成一個能夠自我發展的“生態系統”。
朱鋼認為,國家也開始關注非遺與當代文化的結合。1月22日,國務院對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部署,就是其中一個信號。
無論如何,非遺保護正在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文化活動。“文化保護意識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公眾意識,這是‘申遺熱’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收獲。”高小康說。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