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后,連續三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累計貶值4.66%,8月13日最新報6.4010﹔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早盤短暫下跌,之后在買盤拉動下快速回升至1美元兌換6.4000元人民幣左右,並保持在這一水平附近。這標志著人民幣貶值壓力得到一次性集中釋放﹔從中期看,人民幣繼續大力度貶值的空間已被消化。這有利於我國經濟穩定、金融穩定,也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穩定運行。
對於此次人民幣匯率閃電式調整,有人認為,“央行急於讓人民幣貶值,可能出於實體經濟的勞動密集型出口部分的脫困和改善經營環境”﹔也有人認為,“這項調整短期內可能會引發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加劇人民幣貶值風險”﹔還有人認為,“大量熱錢正在撤離中國”,並把過去一年外匯儲備從3.99萬億美元降到了3.65萬億美元作為“証據”。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美國方面的態度相對復雜:美國財政部表示,“目前判斷中國央行在匯率改變上帶來的所有影響仍言之過早”,同時要求中國在經濟上要更多促進內需,而非依賴出口﹔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則大肆指責人民幣貶值,稱此舉對美國將是“摧毀性的”。也有人認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變化是為了回應IMF對人民幣納入“全球儲備貨幣”的要求。
筆者認為,上述種種認識把匯率調整的原因單一化、主觀化、被動化、功利化,是不正確的。這是因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宏觀政策調整既要考慮解決內部平衡,又要兼顧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平衡,不可能“跳獨舞”。如果中國的宏觀政策不兼顧國際利益的平衡,最終自己也將遭遇損失。同樣,中國的國際貿易收支平衡當然與匯率相關,但單靠匯率一個因素不可能實現“穩定的平衡”,根本之道還是經濟轉型升級要到位,本國市場競爭環境要搞好,投資回報水平要有吸引力。因此,揣測中國政府“功利化”地使用利率工具,甚至不惜傷害主要貿易伙伴,搞“匯率戰”,是缺乏依據的。希望各方對此多加了解。
人民幣匯率此次實現一次性、“閃電式”調整,主要還是靠市場的力量。這是因為,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偏離的幅度比較大,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准地位和權威性,這種偏差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已達到3%左右。同時,2014年以來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0.28%和9.54%,從保持人民幣有效匯率相對平穩的角度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有一定的貶值要求。而通過優化做市商報價機制,消除“報價扭曲”,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向市場均衡匯率趨近,正是各方共同的訴求。調整做市商報價機制,就是為了在有管理的基礎上,讓市場說了算。目前,3%左右的累積貶值壓力已得到一次性釋放,偏差校正已經基本完成,這是一件好事。
所謂“外資大規模撤離”或者“熱錢大規模外逃”的說法並不可靠,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中國市場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快、利潤率相對較高的市場,沒有誰輕易放棄這個市場。當然,由於一線地區勞動力成本、房地產價格上升,也有部分境外投資者轉移到亞洲相鄰地區,但並不足形成逆轉性趨勢。“國家外匯儲備”減少,一是由於境內居民和企業在境內銀行的美元存款大幅度增加,這是“藏匯於民”﹔二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大,在境外投資用掉了一些美元﹔三是“國家外匯儲備”是多元的,包括美元歐元日元等。因歐元日元等貨幣兌美元貶值,折成美元報告,導致美元金額適度減少。
人們最為擔心的人民幣進入長期貶值通道,是一種假想,並不存在現實條件。此次一次性、閃電式消化“差值”后,在經過一個短暫的磨合期,人民幣就會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狀態。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裕,財政狀況良好,金融體系穩健,境外主體在貿易投資和資產配置方面對人民幣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這些基本面因素決定了人民幣將繼續成為一個強勢幣種。
鑒於人民幣匯率經過此次校正后將可以保持中長期穩定和相對強勢,我們對股票市場的穩定運行充滿自信。(董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