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夏曉倫) 中國哪些城市的經濟表現最有活力?為什麼?米爾肯研究所14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表首個「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報告,展示中國經濟發展表現最杰出的城市及區域。
此次報告共計研究了266個中國地級市及以上級別城市的經濟數據。研究城市被分為兩個組別:大型城市,包括34個一線及二線城市﹔中小型城市,包括232個三線城市。這兩個組別的城市經濟表現排名均基於實際發生的經濟表現,而非預測的經濟成績。
中國最佳表現城市指標共有九個組成部分,包括短期(一年)和中期(五年)的衡量。 為了更好地判斷未來的經濟增長趨勢,指標著重研究每個城市的就業及收入增長、地區生產總值(GRP)、外商直接投資(FDI)和高增值產業的實力。這個方法能夠帶來更深入的評估,探究城市經濟增長背后的主要因素。
成都超越北京、上海和深圳,經濟表現指標在全國34個一線及二線城市中位居第一。成都在九個經濟表現指標中,有七項居於前十名位置。其在人力資本、中央政府支持、成熟的高端航空航天和飛機設計業、最新崛起的電子制造業方面的優勢均拉動著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除了重慶以外,排名前十的大部分一線、二線城市均位於東部沿海地區,能輕鬆接軌國際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塘地區的城市群。報告同時指出,中國未來將極大程度依靠城市群的聚集和中小規模城市的發展來獲得增長動力,中國內陸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江蘇省在三線城市經濟表現排名中獨佔鰲頭,當中以蘇州市居首。三線城市前十名之中,有七個來自沿海地區,隸屬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一部分﹔它們均受惠於鄰近上海的地緣優勢,匯集大批人才與先進技術。排名前十的三線城市中,有三個內陸城市-慶陽市、吉安市及宜昌市,扮演著中國沿海與內陸交匯點的角色。排名靠前的三線城市在最新的就業與收入增長方面的指標表現均不俗。結論表明三線城市的低發展成本,較大的市場潛力和戰略性的區域位置,都可以帶來經濟的成功。
“我們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具有一些共通點,”米爾肯研究所董事總經理、研究員、中國報告聯合撰寫人黃華躍說道,“例如產業的多元化、重視高科技產業、良好的交通網絡、持續地發展基礎建設及發掘人才,具有吸引外資的能力。”
黃華躍認為,中國將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方面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國經濟近期放緩也預示著國內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 以科技為中心,鼓勵私人投資和國內消費 – 這些因素未來會起主導作用。通過衡量中國城市和區域的經濟表現,米爾肯研究所希望挖掘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機會。
首個中國報告就中國一線、二線及三線城市的經濟活力表現提供了新鮮的視角和觀察。雖然東部沿海城市依然佔據著榜單,但隨著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城市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內陸城市在經濟表現方面將擁有巨大的潛力。
談到中國報告的未來規劃,黃華躍介紹說:“我們計劃每年更新《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報告,正如米爾肯研究所的美國年度城市經濟表現分析在過去20年幫助了美國區域的發展,我們相信中國報告也會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獨特而有價值的參考作用。”